强化劳动教育认识,回归青少年素质教育主线

3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研讨会暨《2020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发布会20日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召开。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80后”从小便拥有相对安逸的成长环境,他们时常被批评为“温室中的花朵”。近年来,才艺培训、兴趣班等教育培训挤掉了劳动教育的空间,劳动教育缺失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存在功利化倾向,劳动教育不能带来知识与才艺的直观提升、不能作为升学评奖的参考,学校和家长都很少重视劳动教育。然而,劳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劳动精神与奉献意识,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通过劳动,能够逐步完成由“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与转变。缺失劳动教育,无法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

强化认识,将劳动教育放入关键位置。近日,江苏省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对《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下一阶段江苏省将分段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江苏省将劳动教育逐步作为升学和评奖评优标准,用最为扎实的方式引起学校与家长的重视,给劳动教育定下了底线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自教育部以正式意见倡导劳动教育以来,不少地方、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形形色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探索建立劳动教育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劳动教育,相较贯穿整个生涯的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浅层化”“单打一”的问题,注重单次活动体验,缺乏长远教育效果。

长远规划,将劳动教育置入教育主线。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建立发展的框架、规划,从大局出发,把握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递进关系,将劳动教育置入良性发展轨道,逐步推进、逐步完善、逐步革新,确立劳动教育发展起点与发展方向,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中。

素质教育发展并非朝夕之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成熟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高调出发、持续进取,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劳动教育适应新时代、走向新高度。(李响)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