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三部曲”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激扬。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绵延古今的除了辽阔疆域、华夏子民、自然风情,还有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中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一系列重要文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独特与神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用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创新传承“三部曲”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守卫民族精神,势在必行。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考古就要“强”起来。“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要加大考古力度,提高规划水平,围绕重大历史问题开展集中攻关,用考古成果实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要优化文物领域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培养研究型、技能型人才,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强化科研的支撑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为考古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就要“严”起来。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继出台实施,用法律的利剑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赋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号召全民保护,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保护机制,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以专家学者为主体,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就要“新”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过:“不是把文物放在库房里死看严守就是好的保护状态,而是应该把它们经过保护修缮,让每个文化遗产都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有尊严地展示出来,重新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文化遗产魅力。”故宫成亲民“网红”、疫情期间诸多的“VR博物馆”让大家云逛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合理利用现代思维与技术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做好文化的传播的同时,也让民众增强了文化自信。

历史更迭,时代变迁。逝去的岁月镌刻在贺兰山壁上一幅幅粗朴的岩画中,沉积在敦煌莫高窟一座座安详的雕像上,浓缩在绵延万里的长城烽火台上、缸窑的陶器中、江南的刺绣上。不能说的岁月,先民们却用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符号替它表达,传递美好亦或沧桑的情愫,替今人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桥梁。我们每个人都应担起文脉传承的重担,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周梦月)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