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红土地”长出“绿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卢滩村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立足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挖掘传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强根铸魂作用,闯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产业兴、创新乡村治理的成功之路,在火红的热土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激活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引擎”

村级发展快不快,关键要靠支部带。村级组织强不强,关键要看“领头羊”。 昔日卢滩村是一个地势低洼的传统农业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思想保守,严重制约了乡村发展。

“我们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著名的车桥战役主战场就发生在这里。”卢滩村前党总支书记卢洪亮说,经过前期广泛的调查研究,村党总支决定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8年,在卢滩村内竖立了“车桥战役芦家滩阻击战遗址”的巨大石碑,与此同时,车桥战役展览中心和乡村振兴知行馆也陆续开放。现如今,挖掘卢滩红色资源,弘扬车桥战役精神,成了全村干群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和不竭动力。

培育产业集群,盘活“沉睡资源”

卢滩村地势低洼,过去采用稻麦两季种植,每年一到汛期排涝,牵扯着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多的资源是水,最大的短板也是水。全村几百亩的低洼地成了村干部的一块心病。

为破解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卢滩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村水资源禀赋,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走水路、发水财,引进芡实种植。

如何做到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卢滩村党总支以 “三抓”为着力点,确保农户不仅想种、会种,而且会卖。一抓“党建+合作社”,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农户带头使合作社从“分散经营”向“联合生产”转型,从而实现党建与合作社发展有机融合。二抓“党建+培训”,村党总支主动带农户去苏州学习芡实种植技术,邀请洋专家,用活土专家,举办了多场芡实培训班。三抓“党建+电商”。创新性地提出把支部建在电商上,创建“支部+电商”发展新模式,利用电商销售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赋能。

起初部分群众不了解、不支持土地流转,在“三抓”的发力下,卢滩村54名党员包户联系,上门动员宣传,赢得群众广泛支持,党群连成一片。“我们村党总支部通过把零星耕作变成集成产业运作,现如今,卢滩村规模超10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多达10个,全村芡实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00亩,建成芡实种植深加工基地,带动附近约2000人就业。”看着耕地连成一片、党群连成一片,卢洪亮喜上眉梢。

一好带百好,大面积的芡实种植,不仅种植户得到实惠,卢滩村责任田的转包金也提升到每亩1000元以上,圆了农民家门口的上班梦。很多种植大户有感而发:农民富不富,主要看支部。

推进农房改善,绘就“幸福画卷”

走进淮安区车桥镇卢滩新型农村社区,“农味”清新的田园画正迎面舒展而来,漂亮的农房新居、配套的芡实产业、生机勃勃的乡间景观,让人耳目一新。“两层加院子,室内卫生间、燃气也通上了,不比城里差。”村民王大爷兴奋地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卢滩村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用“一二层联排、自带院落、白墙黛瓦、绿树繁花”江淮平原中式居民风格,共计改善370户,其中新建68户,原址翻建插建52户,提升改造250户,打造出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村风貌的宜居家园。不仅如此,卢滩村还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实施河道、绿化、亮化、水系、公用设施、节点打造等六大工程,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走在改革路上的卢滩人,继承着革命年代里的‘芦家滩精神’,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卢滩建设得更加美好。”卢宏亮告诉记者,下一步,卢滩村将打造现代化的旅游乡村,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卢滩、了解卢滩,让卢滩人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越走越稳。(刘犇)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