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博物馆 讲好党史故事

近年来,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电视节目热播,博物馆的热度和人气快速上升。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博物馆,怎样抓住建党百年的重要契机,面向公众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的最基本产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能讲好党史故事的“文化珍品”不仅仅包括重要文件、重要影像资料,也包括能够反应时代发展、普通人生活改善的“老物件”“小物件”,这些展品未必有很高的等级,但对于特定的人群而言,就是“珍品”。对于级别不高、外地游客较少的博物馆,尤其要注意展览和本地区有密切联系,能够引起当地人广泛共鸣的展品。

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是博物馆魅力的真正所在,技术只是使文化外化的手段。国内一些博物馆追求声、光、电甚至3D、4D等科技效果的运用,但展示内容却缺乏新意,不能将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讲深讲透,这是要避免的问题。讲党史故事,要充分利用好博物馆场馆资源,除了引入新的视效系统,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小剧场演出、老党员宣讲等形式丰富“展品”。当然,除了博物馆本身这个“小场馆”,也要引入“大场馆”,比如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动,开发“红色学习”“党史教育”专线,由点及面,产生更大社会效应。

文创产品作为一个文化景点或场馆的衍生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故宫博物院《打开故宫》立体书、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等诸多文创产品都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年轻人中尤其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的更新迭代,人们在观展过程中对文化性休闲和知识性消费的需求迅速提高,一些博物馆正面临特色文创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的发展瓶颈。博物馆的普通纪念品往往缺少特色,没有新意,导致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双重受挫。博物馆应依托自身的文化和特点,以及展览本身的性质和目的,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上多下功夫。(徐汀汀)

融媒体编辑 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