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粽子飘香 幸福悠远长

端 午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2000多年前,诗经《采葛》里那位釆艾的女孩被男子思念,说她去原野上采集艾草去了,我见不到她的身影,一天仿佛有三年那么漫长。



又到端午,又到了满城艾草香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思念的气味,艾草、粽叶、糯米、香囊……



上海路、丰登路、南门小街这些市井气浓郁的地方,卖艾草、包粽子的特别多,买的人更多,周边住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对传统怀着一份敬重,每逢佳节仪式感一定要有的。门口挂一把艾草,给家里的晚辈小孩买五色丝线,做成“百索子”系在手腕上,花钱不多,又好看又寓意着祝福和美好。





保健院对面,卖虎头鞋的王奶奶已经83岁了,虎头鞋、兔儿鞋,喜子鞋,做工精巧,千层底,绣花的鞋面,憨憨的虎头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现在做这一行的不多了,你看看,早几年还有三五个摊子,现在就剩下我这一家了,我也干不了几年了。”



王奶奶淡淡的几句话令我心头一颤,我们曾经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场景、人和事,不经意间已经离我们远去。



丰登路西首一家开了26年的粽子店,大妈一边麻利地包着粽子,一边跟顾客聊着天,她家粽子品种不多,是淮安人爱吃的经典款:白米粽、红枣粽、蜜枣粽。价格从一块到一块五不等。糯米白如雪,红豆灿如唇,粽叶青如碧玉,用五彩棉线包成粽子就是一件艺术品。现包现煮现卖,比商场里五花八门的礼品粽高强多了。





人有时候挺奇怪的,年轻时喜欢追求精彩,要活得轰轰烈烈,什么都要尝试,发誓要尝遍世间的美食。过了中年,也许是味觉和消化器官开始退化,或者是阅尽千帆之后喜欢从容与平淡,正如饮食,以前粽子、咸鸭蛋这些平常不过的食物,现在吃起来格外的香甜,白米粽沾白糖,一口咬下去,除了饱腹感爆棚,嘴津的香甜能持续很久很久。





上海路上一家粽子店前排起了长队,老板娘包粽子的速度让人吃惊,相机快门速度赶不上她包粽子的手,我不停地说慢一点慢一点,让我抓个镜头。



她家店前居然有“鸭蛋络子”,小时候在农村过端午,条件好的人家孩子,端午节当天脖子上总会挂“鸭蛋络子”。头一天,由家里长辈用彩色丝线打好像网兜一样的络子,里面放一个蛋壳淡青的咸鸭蛋。挂了半天,“显摆”够了,掏出鸭蛋,在一端开个指甲大的窗,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挖着吃。



当代作家汪曾淇在《端午的鸭蛋》里写道:“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思念,

总会跟味道联系在一起。

童年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节日的味道,

传统的味道。

图文 小城记者

统筹 程钢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