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铁军涟城惩凶顽 ——涟水保卫战纪略

前不久,记者来到涟水烈士陵园。陵园里,苍松翠柏,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1946年,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保卫战在这里展开。75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去,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依然震撼人心。

当天,涟水县委党史委主任科员王继华、涟城街道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尚进陪同记者一起瞻仰陵园。王继华介绍,陵园建于1956年,如今已成为涟水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假日,纪念碑前瞻仰者络绎不绝、花篮成排、誓言铮铮。涟水不少小学还培养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熟悉历史、口述故事,让涟水保卫战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纪念碑以北,绿植掩映下,是一片革命烈士公墓。尚进说,这里安放着涟水保卫战牺牲的部分烈士遗骸,由于很多人没有留下名字,碑上只能写“无名烈士”。

走进涟水保卫战史迹陈列室和涟水县知名烈士史迹陈列室,伴随讲解员的介绍,75年前的硝烟再度浮现在眼前。

1946年9月,国民党军占领“两淮”后,气焰十分嚣张,认为华中新四军已无力与之抗衡。盘踞“两淮”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七十四师乘虚进窥涟水,桂系第七军则由码头、渔沟一线不断向东北方向出击,企图会攻涟水,尔后东进阜宁,占领整个苏北。

10月19日,在将“两淮”防务交与整编二十八师后,张灵甫率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和二十八师的一九二旅共四个旅三万余兵力,分三路对涟水城实行大范围正面包围。华野前指命令十一纵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同时,命令六师、一师等主力星夜南下,决心将整编七十四师歼灭于涟水城以南废黄河两岸。

22日拂晓,左、中、右三路国民党军队在十余架飞机配合下同时发起猛烈进攻。中路,敌五十一旅集中数十门大炮,对涟水城南门渡口至城西南谷咀一线阵地进行猛烈轰击,继以约一个连兵力携带十余只橡皮船强渡废黄河。

下午6时许,南门渡口阵地被敌军突破,敌军像潮水一样向北岸拥来,并向渡口两侧扩展,抢占北岸第一道河堤。我十五团一营预备队和独五团立即向突破口反击,封锁突破口。在我军的勇猛反击下,立足未稳的敌人慌忙将兵力收缩于渡口附近河滩上。

23日,国民党军队在飞机、炮火掩护下继续强渡废黄河。下午4时,张灵甫调五十七旅一七一团对涟水城发起总攻,敌突破城南、城西南第二道大堤阵地,接近城垣,并有一个加强连兵力在夜幕和炮火掩护下偷袭入城。

涟水城危急。23日晨,我军第六师十八旅赶到涟水城北并于当晚组织反击。经终夜激战,将敌压至河滩,全歼敌一七一团第二营,偷窜进城的敌加强连亦被全歼。

24日晨,第一师、十三旅、九纵到达涟城城郊进入阵地,经数小时激战,敌军损失惨重,南门大堤全部为我控制。25日拂晓,我军攻克带河镇。

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涟水的进攻,28日,华野司令部下达了向涟城南出击的命令。30日夜,攻击开始,第一师继攻占茭菱后,连克大小胡庄、张家洼、孙大庄、高家荡。31日,十三旅、第一师围歼黄庄敌第一九二旅旅部和第五七五团大部,该旅旅长曾振负伤,率残部向西逃窜。夜,第十三旅强攻徐家荡,重创敌五十七旅一七二团。11月1日,敌全线崩溃,张灵甫率部撤回淮阴,第一次涟水保卫战胜利结束。

第一次进攻涟水失败后,蒋介石为尽快“结束苏北战争”,实现在山东与我决战的目的,于11月下旬又集中28个旅的兵力,分四路同时向盐阜、淮海、鲁南地区发起进攻。12月3日上午,敌向王家口、谢家荡、三堡十七旅阵地发起进攻。6日,敌继续北犯,占徐家荡、力马庄。傍晚,我十八旅五十二团第二营、第三营及五十四团一部反击徐家荡之敌,予敌重大杀伤。随后,在顺河集、蒋家庄、大董庄、大孙庄、高家荡地区,构筑了以村落为依托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有纵深的阻击阵地,从8日至14日,有效地将敌阻滞于涟水城南地区。

16日拂晓,敌集中兵力和炮火向大关和大关南大堤发起总攻,我军与敌展开巷战,此时,撤出涟南战斗增援涟水城的六师十八旅也到达城东,投入了战斗,终因敌众我寡,无法将敌逐出。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歼敌4000余人,我军亦伤亡了4000余人。后来虽然放弃了涟水,但是我军以劣势装备英勇顽强地抗击精锐之敌14个昼夜,不仅重创了进攻之敌,而且牵制了“两淮”方向敌之机动力量整编二十八师和桂系第七军,保障了宿北歼灭战的顺利展开。

王继华表示,两次涟水保卫战,时间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的重要战役,为新四军北撤和后勤物资的转移争取了时间,无论在政治、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融媒体记者 刘华 王舒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刘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