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新时代人才工作智慧

学史力行,贵在践履。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当前,在各地竞相发展且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从党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高质量跨越发展添动力增活力,十分必要。

人才拥有追求,初心情怀是凝聚人才的“强磁场”。

党以才兴,国以才立。从战争年代把人才当作比黄金还贵重的宝贝,到改革开放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我们党始终以强烈的人才意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毛泽东多次强调,“没有革命的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邓小平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国势强弱,系乎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圆梦之基。

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人才队伍建设也必须实现相应的理念更新和机制变革,以期获得更强的凝聚力向心力,更高的效率效益和更高质量的产出。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教育引导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中,将个人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这应该成为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者帮助人才找回初心、培育初心、实现初心、涵养初心、守护初心的重要任务,也是以初心凝聚人才、激发人才原动力的应有之义。

人才需要保障,政策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驱动力”。

人才需要保障,保障依靠政策。在各地日趋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中,相互比拼的人才政策成了研判人才动向、辨识人才流向的“风向标”。诚然,政策是兑现人才待遇的最有效保障,是吸引人才的首选条件,但人才政策不是简单的优惠待遇比拼,更不是砸钱比阔气。从城市能级、经济体量和产业链条、事业成长生态等因素看,如果和发达城市通过比拼财力物力来吸引人才,很多地方绝无优势胜算。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找准比较优势,扣住特长特色,聚焦特定群体,变“强攻硬拼”为“智取巧赢”,着力通过精准引才目标的研究、系统路径推演的预判等,制定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政策,才是最好的。今年以来,淮安研究出台《“淮安市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等文件,将“333产业人才”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小切口”干货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从八个方面明确具体支持举措,既有真金白银的“大礼包”,又有真情实意的“暖心包”,有效吸引集聚了各类优秀产业人才。

人才需要尊重,真情真意是留住人才的“定心丸”。

留人留心,好的人才政策更需好的理念、好的落实、好的服务。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提出,要以千里寻姻缘的韧劲、千金买马骨的诚意,走访人才、服务人才、感动人才,把服务做到人才家门口、心坎上,让人才在淮安有“家”的感觉。作为淮安集聚人才的专业孵化平台,淮安留创园开放胸襟,提出人才建设“三大理念”,即建设没有围墙的留创园,打破平台局限,实现孵化空间的最大化;推行离岸孵化,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注重潜在人才培育,打破学历大咖局限,实现人尽其才。同时,建立按楼宇网格分布的人才服务“楼层长负责制”,在所有网格楼层区域醒目位置悬挂服务公示牌,公开楼层长网格员的姓名、个人电话和服务监督电话等,着力发挥楼层长网格服务的“终端”作用,努力实现网格服务人才一人管一片,一片管所有,为人才在此安家营造出良好氛围。(尹树文)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