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今有期

7月19日晚8点,上海大学生杨润杰、高丰、白鸿强乘坐Z164次绿皮火车,踏上了返回青海西宁的旅程。在出发的那一刻,3人满心欢喜,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快乐假期。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36天,自己的回家之路会和南京禄口这个小镇紧紧联系在一起。

禄口国际机场疫情发生后

禄口全域封控

14万居民就地居家隔离

包括上海3名大学生在内的

不少外地人也滞留在禄口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

1100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市、区、街道和社区

2000多名党员干部在战“疫”一线

践行“两在两同”

3000多名志愿者

用心用情服务居民……

战“疫”36天

禄口终于转入常态化防控

14万禄口居民自由走出家门

尽情畅快呼吸

而6000名逆行勇士

来不及洗去一身疲惫

匆匆踏上回家团聚之路

8月13日,来自常州的300名医护人员在结束了20天的支援任务后,坐上返程的汽车。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01 “人在囧途”

旅程开启时,3名青海西宁籍的上海大学生其实互不相识。瘦瘦高高的杨润杰背着行李进入卧铺车厢时,首先结识了睡在上铺的高丰。就在两人热聊时,熟悉的西宁乡音引来了隔壁车厢的白鸿强,就这样,3名年轻人约定结伴同行。

寒暄之后,三人迅速热络起来。杨润杰19岁,在上海商学院读大二。白鸿强同为19岁,在上海建桥学院读大二。高丰比两人大4岁,在上海电力大学读大三。闲聊中,3人愉快地交流了各自的暑期计划:杨润杰准备去西安、成都旅游,高丰准备回家好好看书,“上学期‘挂科’了,这个暑假要好好补习一下。”白鸿强则计划回家将剩余的驾照课程学完,“已经学到科目四了,今年暑假争取拿到驾照!” 

上海距离西宁2200多公里。如果一切顺利,Z164次绿皮火车将在24小时后,即7月20日晚8点到达西宁站。但突如其来的大雨和疫情,搅乱了3人的计划。7月20日凌晨1点,Z164次火车到达安徽蚌埠站停了下来——受郑州大雨影响,火车无法继续前行,必须返程。

在杨润杰和高丰的提议下,3人决定在南京下车,改从禄口国际机场购买机票飞回西宁。7月20日中午,3人在南京下车,迅速购买次日上午的飞机票,并就近入住禄口百利广场的一家快捷酒店。

‍计划没有变化快。7月21日一大早,白鸿强刷手机时突然得知,南京禄口发现疫情,飞往西宁的航班已经取消,而且禄口进入封控状态。3人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现实中的“人在囧途”。

三位大学生为封控小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

与其困在酒店,不如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杨润杰、高丰、白鸿强立即行动,就近在茅亭社区报名当起了志愿者。从此,茅亭社区每天都会出现3人的身影,上午协助医护人员检测核酸,下午帮助社区整理信息,晚上还经常加班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

入夜后,三位大学生上门为居民登记信息。

年轻小伙子精力旺盛,干起活来不惜体力。8月1日,南京最高温度35℃,杨润杰在工作中中暑晕倒,被立即送到禄口社区医院救治。禄口集中救治点医疗支援队队长贾凌为杨润杰诊治后,建议他多休息。可杨润杰不听,强烈要求回到工作岗位。

认真核对信息中。

对3名年轻志愿者的表现,茅亭社区妇女主任李小芳给予高度评价。“平时电话一到,他们马上到位。大家看他们太累,劝他们回去休息,可他们总是说‘阿姨我不累’!”

完成志愿者工作的休息片刻,三位大学生畅聊未来。

冲上战“疫”一线是战士,可在父母眼里,他们仍然只是孩子。8月5日晚,杨润杰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住处,拨通妈妈的视频电话,刚聊了几句,妈妈突然抑制不住地抽泣起来。杨润杰笑着安慰妈妈:“我在这里很好,放心吧妈妈!”

三人一起吃简单工作餐。

8月26日,禄口结束7天过渡期管理,转入常态化防控。杨润杰3人提前买好了26日凌晨1点的火车票,先回到上海,再从上海乘坐飞机飞回西宁。26日中午12点,3人顺利抵达西宁。

回到家的3人,迅速调整了暑假计划。杨润杰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陪陪家人,白鸿强则继续学习,为拿驾照全力冲刺。高丰准备好好学习,为返校补考作准备。

高丰这样评价3人的“人在囧途”:

“36天滞留禄口战‘疫’,我不后悔。相反,我为这段刻骨铭心的志愿者经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02 最美逆行

8月中旬,驰援江宁医疗队陆续返程回家。这批医疗队来自常州、无锡、宿迁、连云港、南通等地。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8月26日,连云港300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支援南京的任务后,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这是最后一支撤离南京的医疗支援队伍,也是这轮疫情中在南京奋战时间最长的兄弟城市医疗团队。

7月22日,连云港组织第一批200名医护人员进入浦口,在奋战一天后返回连云港休整。7月25日,第二批300名连云港医护人员进入江宁禄口,支援当地开展每两天一轮的核酸检测。

8月8日,连云港支援南京核酸采样队队员在上门核酸采集途中。

“两批组织500人次医护人员驰援南京,这是连云港市参加支援工作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集结增援!”连云港市卫健委一名工作人员说。

连云港援宁医护人员上门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

白衣执甲,无惧病毒威胁,无惧高温挑战。

进入8月,南京迎来三伏天最热的阶段,高温下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上门采集核酸,常人难以想象这项工作的难度和挑战。连云港核酸采集队副领队朱敏则这样形容:防护服穿上身,全身燥热;工作30分钟,衣服基本湿透;工作1小时,衣物粘住全身;工作3小时,防护服、手套里汗水哗哗直流! 

汗水湿了眼镜。

白天战高温,夜晚念家人。朱敏家有二宝,女儿10岁,儿子3岁。“每晚回到驻地,我想给孩子打电话,可又怕控制不住情绪。打电话时最怕儿子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女儿倒特别懂事,她告诉我,‘妈妈,我平时尽量不打你电话,以免耽误你工作。我的同学都知道你支援南京了,你是英雄!’”

提起孩子,朱敏眼眶湿润,“回家后,我要给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连云港援宁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同样来自连云港的董泓妍在支援南京期间,一心牵挂三地:儿子6岁,由婆婆在连云港照顾;哥哥、嫂子在扬州定居,妈妈跟过去帮忙带孩子,一大家子人在扬州居家隔离。

“我支援南京后,妈妈总是提醒我,每天忙完记得给她发一个笑脸,报一声平安……”说起家人,董泓妍瞬间泪水涟涟。“完成任务返回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美美地吃顿火锅!”

对医护人员来说,逆行出征,就意味着舍小家、顾大家。在为禄口、为南京而战的这段时间,他们主动放弃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甚至错过孩子重要的成长时刻。

连云港援宁医护人员执行完任务后,比心合影。

8月5日晚,盐城支援禄口的医护人员周倩结束一天的采样工作回到宾馆。当她打开手机,和儿子视频电话时,儿子突然隔着屏幕喊出人生中的第一声“妈妈”,周倩的思念之河顿时决堤,泪奔如雨。

周倩儿子刚满18个月,正处于牙牙学语阶段。虽然宝宝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但周倩接到支援南京的通知时,仍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南京发生疫情需要支援,我作为医护人员,必须义不容辞冲上一线。”

8月7日,来自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去徒盖村双堰小区进行上门核酸采样途中。

盐城此次共组织300名医护人员支援南京。在支援南京的22天时间里,盐城医护人员创造了太多个“最”:

效率最高的是7月25日,4个小时完成样本采集63654份;

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7月30日,医护人员在陆纲社区连续工作12个小时;

最辛苦的是7月30日,顶着36℃的高温在奥斯博恩花园开展采集工作,多名队员出现轻微中暑症状……

8月7日,来自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上门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8月13日,盐城300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任务撤离禄口。回到盐城后,所有援宁人员集中隔离14天。本月28日,周倩和她的同事们才能解除隔离回到家中。

8月1日,禄口街道陈巷社区倪家村,盐城响水前来支援南京抗疫的护士葛佳佳为王宇新小朋友采集咽拭子后互相躬身致礼。朱美玲 摄

“1100多名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白衣执甲战高温斗酷暑,为稳定禄口疫情防控形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伟大抗疫精神。”禄口地区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评价说。

03 “咫尺天涯”

如果没有疫情

这个夏天

你应该在干什么?

禄口街道动物防疫站副站长邵志根刚提了一辆新车,疫情来临前,他已计划好开车带父母、两个女儿前往青岛、威海旅游,一家5口人自驾,去海边戏水、吃海鲜大餐,享受家庭的融融暖意。2个女儿中,老大8岁,老二2岁,正是黏人的年龄。

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一家5口的旅游计划。由于邵志根父亲被列为次密接人员,邵志根父亲、母亲,妻子及2个女儿都需要隔离。疫情防控期间,一大家人就这样分隔三地:父亲在谷里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母亲、妻子、2个女儿在上秦淮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邵志根由于没和家人接触,则坚守在岗位。

2个女儿年龄较小,邵志根母亲、妻子只能各带一个。疫情防控期间,邵志根负责媒体接待工作,此外还承担协调物资配送、日常巡查等,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电话也是一刻不停。

8月20日下午6点,邵志根父亲终于接到解除隔离电话通知。3天后,邵志根母亲、妻子及两个女儿也解除隔离。8月26日,禄口结束7天过渡期管理转入常态化防控,居民自由走出家门,而邵志根仍然在岗位坚守,一直到当天下班,他才匆匆驾车回家。

彭福村党总支书记戈彬也在一线奋战了36天。今年6月,戈彬跑步时腿部摔伤,缝了5针。疫情发生时他的腿部刚刚拆线,可戈彬顾不上这些,一直靠前指挥协调,每天就睡在办公室的简易帐篷里。

8月23日,戈彬仍然穿着7月20日出门时的那条七分裤。“没有多余的裤子换,每天晚上脱下来换洗,第二天不管干没干,继续穿上身。”戈彬自嘲说,因为洗得太勤,裤脚边已经磨破多处。

戈彬的爱人顾茜是秦淮区秦虹街道集虹苑社区党委书记,自7月20日疫情发生以来,夫妻俩各自坚守在抗疫一线,一直没能见面。“你在禄口战疫情,我在秦淮守平安,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再见面!”顾茜说,每当她感到特别疲惫的时候,会和在江宁抗疫一线的丈夫视频通话,二人互道平安,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当然,两人对话中交流最多的还是疫情防控经验。

封控期间,彭福村防疫卡点处,防疫工作人员正在核对居民出门证。

随着禄口疫情风险等级调整为低风险,戈彬并未放松村里的管控措施。戈彬说,禄口转入常态化防控以后,自己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回家,然后去秦淮小西湖喝一碗馄饨!

8月26日,相恒成父子终于将一个月前的凌空一抱化为紧紧的真实一抱。一个月前的7月26日,相恒成在核酸检测现场和8岁的儿子相林偶遇,虽然多日未见,甚是想念,但相恒成只是给了儿子凌空一抱,就匆匆投入到了工作中。

7月26日,相恒成(右)与4天没见面的儿子相林(左)在核酸检采集点偶遇,隔空拥抱。

作为禄口街道群力社区党委副书记,相恒成从7月20日起就奋战在抗疫第一线,通知居民核酸检测,调配物资,对接医护人员,解决辖区居民各种难题……战疫初期,社区工作连轴转,相恒成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晚上就住在社区集中办公点。

父子俩相互鼓励。

实际上,相恒成家住朗诗青春街区,直线距离核酸采样点不过百米,距离社区集中办公点也就两三公里。虽然距离很近,但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相恒成平时和儿子只通过电话、视频联系。

8月26日,相恒成和相林父子俩终于抱在了一起。受访者供图

随着禄口转入常态化防控,相恒成父子也终于跨越了这漫长的100米,父子俩用长久而热烈的拥抱,尽情诉说36天来咫尺天涯的想念。

初秋的明孝陵石象路。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 摄

战“疫”36天,君问归期今有期。

南京今年的秋天,应该特别适合思念吧?

不信,请看南京街头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橙黄的梧桐,它们打翻了金陵大地的调色盘,奏响了秋日私语的钢琴曲,提醒着每一位为爱奔赴的归人加快脚步!

内容来源|紫金山观察记者 周爱明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原标题 君问归期今有期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