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托住稳稳的幸福

今年,江苏省淮安市在涟水县开展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试点,该项目入选“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试点项目”。借此契机,淮安市加速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坚守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打造多层次综合救助格局,帮助困难特殊群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弱有所扶”改革取得新突破。

困难群众排查

补齐“最后一公里”短板

走进涟水县涟城街道城东社区居民王雷家中,简陋住房收拾得整洁干净。王雷一家三口,本人在县城务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虽然收入不高,但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和睦。

去年12月,一场变故打破了该家庭的平静生活,王雷的儿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到今年7月已花去8万多元医疗费,后期的费用更是个无底洞,该家庭的生活一下子跌入冰点。

“因病刚性支出较大,超出家庭承受能力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属于典型的支出型困难家庭。”今年7月6日,涟水县民政部门获悉王雷家庭情况并核实后,对该家庭因病负担费用进行扣减,将其纳入支出型临时救助范围,发放临时救助金8200元,并介绍给医保部门予以医疗救助,帮助缓解其家庭基本生活困难。

支出型困难家庭作为社会救助保障政策的“夹心层”,因其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难以享受定期定量的政府部门救助帮扶,但在扣除家庭因病、因残等刚性支出后,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在低保标准之下,基本生活存在一定困难。开展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兜底线、救急难”,有效补齐了救助救济“最后一公里”短板。

“临时救助资金审批发放,主要是在时间上要快,这样才能成为困难群众的‘及时雨’。”涟水县民政局副局长李海峪表示。据了解,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市已救助各类支出型困难对象2117人,发放救助金290.18万元。同时,加强政策衔接,其中介绍医疗救助136人、住房救助15人、慈善救助8人,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开展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试点,是淮安市加速社会救助改革的一个缩影。淮安市始终将关爱弱势群体作为加强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创新举措,过细工作,以有温度的制度措施纾解民生急难、兜牢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集中接待日

严格筛查,分好低保“蛋糕”。低保政策是国家给困难群众的一块“大蛋糕”,淮安市运用“大数据”进行核对,做好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保障对象的精准度。同时,对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低保家庭,自收入发生变动起的6个月内保留低保待遇,帮助群众稳定脱困。

快速响应,织密扶困网络。进一步“放”权力。指导有条件的县区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到镇(街道),缩短审核审批时限,提高救助效率。进一步“简”程序,全面推行“只需跑一次、无须开证明”办事模式。进一步“快”响应。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在救助领域的运用,发挥村居干部、网格员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作用,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温情服务,丰富救助内容。组织各县区重点加大对分散供养老人走访排查和照料服务力度,确保“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指导县区组织开展“社会救助集中接待日”活动,对困难群众救助诉求采取“急难”速办、“普通”快办、“重大”会办的方式分类处理。今年1—6月份,淮安市发放城乡低保金2.26亿元,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1.03亿元,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197人次,政府部门支出救助金1109万元。

融媒体记者 陈晓平 叶列

通讯员 续文念

融媒体编辑 曹盈

责任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