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盱眙:美村庄富乡亲,特色产业绘就幸福乡村图

      一望无垠的洪泽湖,碧波荡漾。沿着湖泊南岸进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一派富足和谐的美丽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1994年,鲍集被淮安列为重点扶贫乡。从1995年开始,鲍集把滩涂开发作为兴乡富民的重点工程,大力发展螃蟹养殖,农民人均收入从1994年的不足400元,到1998年增长至3080元。21年过去,退圩还湖,鲍集人养蟹从外湖转战到内塘;鲍集乡变成了鲍集镇,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683元。其间,在这片土地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靠湖吃湖闯出富民路

鲍集镇地处盱眙县西部,位于洪泽湖南岸,淮河穿境而过。盱眙鲍贡蟹养殖出口基地紧邻洪泽湖。4月,蟹苗长成了小螃蟹,蜕下了第一茬壳,十来名农户忙着把小螃蟹分出公母,从育苗塘移到精养塘。“家里的稻田流转了,平日里在这里打工,一年能赚五六万。”60岁的胡泽奇笑着说。该基地常年聘用当地100多名五六十岁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他们一起增收致富。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销售不太好,仅有8000万元。今年按照现在的势头,预计能超过1个亿。”盱眙县苏合鲍贡水产品销售合作联社理事长杨亚保守估算着。作为鲍集第一批养蟹人,杨亚带领300多户农户成立了合作联社,在鲍集、管仲、淮河三镇承包了6万余亩蟹塘。2012年,他们注册了“鲍贡”商标,该品牌螃蟹畅销南京、无锡、常州、上海等地,远销欧美多国。

21年过去,退圩还湖,从外湖转战到内塘,鲍集人把螃蟹养殖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精。鲍集的螃蟹,有了自己的品牌,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养螃蟹的鲍集人富了,曾经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纷纷回家承包内塘养殖螃蟹。“这两年全镇有1000多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养蟹创业。”鲍集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局局长刘艳龙告诉记者,现在养螃蟹一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还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砂土地上的无边春色

新迁村在鲍集镇的西边,春日里,元胡花开得正艳,一望无垠的紫红色在田野里延伸。5月迎来收获季,58岁的王万思站在田边,眼里闪烁着光芒,笑容正在他的嘴角慢慢绽开。“4年了,今年第一次亩产超千斤,第一次亩纯收入超千元,能达到2000元以上!”老家的田里,有了新的“金疙瘩”。

这里的土地,因为砂粒含量高,以前只能种玉米、黄豆、花生等经济效益不高的农作物。“周边人都富了,老家人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大变化。”王万思原任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让家乡人富起来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他多次请专家看土壤、找项目,最终确定引进元胡。

2017年一退休,王万思就回到家乡,拿出全部积蓄,先流转200多亩土地试种元胡。“第一次种,没经验没技术,亩产只有600斤。”但想到要为乡亲们探索一条新的致富路,王万思没有退缩,他从河南郸城、江苏南通请来专业团队,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们继续种植。“经过两年的摸索,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从播种、收获到晾晒,都实现了机械化。”流转的土地从新迁村一个村民小组的2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4个村3000多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元胡种植基地。

“一下子就奔小康了。”75岁的王算章是新迁五组的村民。以前自己承包了8亩地,一年两季收入只有8000余元。2019年土地流转给王万思后,他就在元胡地打工,除草、喷水……“从8月干到来年5月,能挣大约25000块钱呢!”像王算章这样在元胡地里劳作的村民有两三百人。

绿色田野升起新希望

如今,围绕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鲍集镇逐步形成沿淮虾稻、沿湖水产、中部药材果蔬的总体产业布局,全镇发展虾稻共生约8万亩、螃蟹等水产养殖约3万亩、规模蔬菜1200亩、中药材4000亩、葡萄300亩、碧根果200亩。

增长还在继续!杨亚盘算着把现有90亩育苗塘扩大到400亩,带动更多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培育效益更高的优种蟹。王万思的元胡地今年底规模也将达到5000亩,再建设一座现代化晾晒厂,做精细化包装,从低端的种植往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在特色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鲍集镇的农业也正向着更多元的方向前进。

投资20亿元的正邦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已经签约,采用楼房养殖模式,将形成50万头生猪的年产量;江苏大庭昌禾香粮油有限公司在6个村投资建设稻谷收储中心,进行稻米深加工,可为农户增加一至两成收入;砂土地上也迎来好消息,来自河南的大户将流转土地种植红高粱,进行酿酒深加工,不久的将来,成片的青纱帐有望成为鲍集的又一大亮点……(沈根 李超 何剑峰 刘晓兰 姜彩兰 孟凡伦)

融媒体编辑 管艳

责任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