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繁荣的农村”与“繁华的城市”相得益彰

“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的殷切嘱托,明晰了跳出“乡村”抓“振兴”的路径,指明了更加有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相得益彰根本在自立自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走实走好这条路,乡村要自立自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建设“繁荣的农村”如果没有产业兴旺这个重要基础,蓝图就很难从纸上转向现实。必须把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来,做强做大特色产业,让乡村不断“升值”。只有乡村越来越有“含金量”,才能越来越有“磁吸力”,从而形成加速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持续促进发展的“洼地效应”。

相得益彰亟需外在要素推动。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乡村要振兴必须正视农村地区的发展短板和欠账,必须直面城乡之间已然的差距和沟壑。补短填沟,让“繁荣的农村”真正能够与“繁华的城市”相得益彰,显然需要有跳出“乡村”抓“振兴”的谋划和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就要在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的同时强调倾斜,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相得益彰不能或缺乡村助益。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少不了“繁荣的农村”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有如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木桶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补齐乡村短板,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城乡两头相对均衡,融合自然能高水平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的辩证关系。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一分部署尤需九分落实。把握节奏、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钉钉子精神奋发有为,让“繁荣的农村”与“繁华的城市”相得益彰。(丁铁)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责任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