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江苏盱眙:打好人才“三张牌”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淮安市盱眙县在乡村振兴的快速道上持续紧扣引进乡村人才这个关键,助力乡村振兴。

振兴专干,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活力

大城市工作计划多、条件优越,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大城市,不愿返回乡村,乡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逐渐形成了乡村青年人才“断档”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为加快乡村人才储备,黄花塘镇开展“乡村振兴专干”招聘工作。

“在2021年,我们计划招聘80名‘乡村振兴专干’,都是35周岁以下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他们思路活、身体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眼界较宽广,容易在乡村工作中取得好成绩。”黄花塘镇党委书记梁开成介绍。

小周是黄花塘镇2020年招聘的“乡村振兴专干”,被分配到旧铺社区工作,对于他的工作,社区书记徐绍兵赞不绝口:“小伙子做事逻辑性很强,又善于学习,不怕苦,不喊累,基本天天在外面跑,挨家挨户地了解民情,在村民致富、村容环境治理、智慧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学习培训,增强干部队伍服务技能

“加强学习,搞好培训,先把干部队伍思路打开。”明祖陵村党总支书记孙亮说,以前村组干部对乡村振兴没有什么概念,对于怎么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更是一头雾水。经过反复思考,明祖陵村找出工作的突破口,通过组织村组干部定期学习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系统知识,大家谋发展的点子越来越多了,干事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调动村里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号召老百姓自主学习,村里设立了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党员联户工作室、红雁工作室等,自主购置并涉及多种学习小组,吸引村民积极往村部来。在此基础上,针对老百姓的办事服务流程上也积极做好优化升级。村组干部力求将所学与服务群众的实际相结合,集全村之力谋求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外援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创新求特

马坝镇地处洪泽湖南岸,全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沛,是传统的粮食丰产区。近年来,马坝镇对标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方向,变过去的“一稻一麦”传统种植方式,为一稻三虾“虾稻共生”模式,耕地亩均收益净增超过2800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提升”。在此基础上,马坝镇借助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工作站、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智慧农业管理及监控平台等力量,在镇内老旧街区建立了5000亩“虾稻共生”试验示范基地,有效提升综合种养技术水平,种植生产盱眙“龙虾米”,提高“虾稻共生”产业附加值。

马坝镇以农业产业化为“指挥棒”,加大与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淮安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走创新求特之路。得益于此,过去以种植西瓜为主业的马坝镇观音寺社区周边地区,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全球西瓜育种首席专家张兴平教授指导下,摸索适宜本地西瓜生产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以及不同地块茬口生产衔接的轮作模式,实行瓜稻、瓜菌、瓜菜等轮茬种植方式,成功破解了因重茬种植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今,马坝镇出产的苏梦系列小果型西瓜,深受市场青睐,马坝西瓜科技产业园被授予“好基地”称号。

实施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盱眙县积极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强化人才支撑,探索工作队伍建设新路径,加快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盱眙网信办)

融媒体编辑:袁玥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