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代代传


7月初始,暑气未发之时,迎着树荫间跳跃的阳光,记者来到金湖县银涂镇老党员徐明家。徐家一家三代党员,第一代老党员徐明,第二代徐在超,第三代徐世春、招以琴夫妻俩。

94周岁的徐明精神矍铄,唯独耳朵有点背,采访中记者问话,他一律答非所问。不过,当孙子徐世春让他说说共产党和他过去打仗的事,他耳朵便灵光起来了,“我们全家七口人,过得很幸福!我们的小康生活,多亏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加革命,就不怕牺牲!”徐明声音洪亮,中气十足。1927年3月,徐明出生在金湖县唐港乡(现属银涂镇)的一个贫农家庭。1943年,16岁的徐明参加金湖当地的抗日北湖区剧团。剧团随着乡公所、武工队和巡湖大队一起行动,一有机会就开展游击战歼灭敌人,敌人来了,就撤退到芦柴滩上隐蔽。回想当年,徐明表示,当年心中抱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想法,“头都拎在手上!”

革命胜利了,不怕牺牲不怕苦的精神丢不了,又延续到了工作生产中。1983年,徐明到原金湖县柴滩管理所工作。总面积4600多亩、由5块滩地组成的嵇圩林场,那时是一片荒芜的芦苇滩,徐明以及第一批建设者的任务就是——荒滩植树。“芦柴屋顶芦柴墙,芦柴柱子芦柴梁;几捆芦柴在一起,晚上就是睡觉床。” 凭着每人一把镰刀、一把大锹,硬是在芦苇根遍地的荒滩上栽下了第一批树苗。一个冬春干下来,380多亩池杉落地成林,自此之后,平均每年增加杉林700多亩。到上世纪80年代末,嵇圩林场共栽植水杉池杉2760亩。栽下的树苗一片葱绿,成活率达90%以上。1990年前后,嵇圩林场累计新增林地5000多亩。正是有了像徐明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金湖造林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一茬接着一茬实干,终于把芦苇荒滩造就成郁郁葱葱的“万亩水上森林”。

到了第二代徐在超这辈,干革命的精神化成“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儿子徐在超一直记得他刚工作时父亲对他的教导,“从事经济工作,无论如何手不能长,不能贪污共产党一分钱!”徐在超的工作是会计,从生产队的会计做到唐港乡的会计,还兼管乡里的后勤工作,整个乡镇的钱都在他手里过账,每天打算盘、手写账本,小到换电灯泡、大到维修房屋,所有的账他都一笔笔记得清楚。工作多年,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我干了40年会计,问心无愧!”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说。

“担当奉献,不怕吃苦!”第三代徐世春,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他牢记祖辈、父辈的教诲,将共产党员的初心扎扎实实落在工作中。18岁的他,第一份工作就是驻扎在芦苇滩上,跟爷爷当年一样。那会儿,芦苇可作造纸原料,也是公家财产,需要收割下来运往外地。春夏季忙护青,“几千亩的芦苇滩,平时就两人值班,吃住都在荒滩上,想家想得都哭了。”夏天蚊虫肆虐,冬天湖荡里冷风能给人吹透。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到了收割芦苇的季节,荒滩上才多了人。此时徐世春的重要工作就是防火,民工做饭得生火,几十个生火点,每天必须巡查一遍,保证所有的生火点没有一点火星子了才能下班。

徐世春的妻子招以琴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曾荣获淮安市“劳动模范”“金湖好人”“淮安好人”“江苏好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等荣誉称号。招以琴在金湖县银涂镇敬老院工作,30多年来,她先后照顾过150多名孤寡老人,日复一日悉心安排他们的饮食起居。敬老院里有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她从不嫌弃。招以琴先后为43名孤寡老人送终,作为子女守护在身旁临终“守孝”,让他们安祥地离开人世。她视每一位在院孤寡老人为亲人,老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小琴女儿”。

一家三代党员,用自己的辛勤敬业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徐明坚守初心,甘当勇于牺牲的革命者;徐在超传承初心,甘当艰苦奋斗的建设者;徐世春和招以琴不忘初心,甘当担当奉献的奋斗者。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初心使命接力传承,每一个故事都很平凡,但都是党员精神的最好体现,都是他们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有力证明。

融媒体记者:李蓉

制图:万栋梁

视频剪辑:杨昕玥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