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设为“置顶”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开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似黄钟大吕,全球共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此次大会以“生态文明”作为主题,无疑是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体现了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双赢,做新时代的贡献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我国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如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至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等;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超过4.5亿亩。这些“成绩单”见证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奋进步伐。不仅如此,中国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生态环境部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绿色转型为驱动发挥优势,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彰显了中国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的决心与信心。为实现目标,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目前,我国规划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且,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正在并将持续影响世界能源格局。我国坚持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积极投身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带来的创新发展浪潮,努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本着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秉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绿色低碳促进创新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共绘蓝图,做社会公平合理的引领者。“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被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生物多样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民就是江山”,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心系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绿色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让良好的生态、更好的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满足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全面通水,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去年也通过了复审,已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改善了人水关系,为保障数亿人民饮水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南水北调不仅润泽千家万户,也不断释放“绿色”红利:开展生态补水,改善河道水质,助力生态修复……一渠清水映照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携手同行,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置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共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袁羽)

融媒体编辑:曹盈

责任编辑: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