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加法”助力基层工作“落地开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基层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金字塔底盘,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的执政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基层干部需以党建“加法”为起点,引领基层工作治理新格局。新形势下,做好党建这篇“大文章”,需要以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思维,在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上下足功夫。

党员队伍“干部+头雁”,根植基层工作“种子”。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工作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核心就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认真落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党员干部就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应牢记入党初心,强化“支部是堡垒,党员是面旗子”,筑牢思想根基,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另外,需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的“领头雁”,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变压力为动力,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加强基层作风建设,增强纪律意识,切忌精神懈怠、消极腐败,坚持抓“头雁”示范带动,解难题、攻难关、作奉献,加强乡村治理、引领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全力打造组织聚力、党员发力、群众给力的基层模范队伍。

人才工作“引育+关怀”,浇灌基层工作“甘露”。“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人才是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基层工作更要注重识才、爱才、敬才,既要用好外来“龙凤”,又要盘活本地“卧龙”。开通民主、公开、择优的选才渠道,将人才引进来、用得对、留得住、培育好,要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怀,励其志、锻其能、训其技,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动力,给优秀人才搭建发展平台,让基层成为人才发展的“沃土”。当然,人才不仅靠引进,基层干部还要做好“伯乐”,具备一双“慧眼”,挖掘身边的“金子”,给予适度关怀,拂去“尘埃泥土”,让“金子”闪闪发光。

乡村振兴“生态+产业”,施好基层工作“肥料”。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从来不是矛盾的对立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两者相辅相成,既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要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一方面,努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落实,把生态环境作为衡量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加强企业落户研判,在环境保护上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特色支撑产业,履行服务型政府职责,出台企业优惠政策,提供便利与完善的准入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奋力谱写“十四五”发展新篇章,走可持续发展经济致富路。

为民服务“担当+用情”,赋能基层工作“开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基层工作是最紧密联系、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贯彻践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一个人认同,则收人心,一群人认同,乃获民心。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抓紧解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除此,更要有“铁脚板”精神,用心、用情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深深扎根于基层,怀揣一颗为民初心,以脚下的泥土丈量对群众的真情,察民情、出实招、求成效。(袁羽)

融媒体编辑:童淮玉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