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 赋能“枢纽” 支撑“中心” ——写在第四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开幕之际(下)

从2018年到2021年,从希望的春天到多彩的秋季,从没有专属场馆到现代大气的国际食品博览中心建成投用,从江苏首个“国字号”国际食品博览会到重点打造的全省综合性重大开放平台……回首往昔,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演绎了一个个高光时刻,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答卷,创造了一次次新辉煌。

“‘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是淮安城市的鲜明特质,是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成为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是100余年来淮安人民孜孜以求的城市复兴梦想……”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陈之常的一席话既振奋人心,又饱含深意。

开放共享,计利天下;运河之都,气象万千。成功举办三届的食博会,已成为淮安一年一度的经贸文化交流盛会、淮安乃至江苏新的开放窗口,拉动、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展会品牌越叫越响。重新审视,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盛会呈现“绿色”之韵、激发“枢纽”功能、绽放“现代”光彩,未来,必将助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迈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绿”意盎然,铺就发展最美底色

秋日晌午,暖阳高照。洪泽区高良涧街道的养殖大户董继富来到自家的湖蟹养殖区,将一笼笼活蟹捕捞出水,从中精挑细选个大肚白的好蟹,准备参加今年的食博会。“我家的蟹是活水养殖的,不投饲料和药,吃的是水草、螺蛳、小鱼虾等天然饵料。每年食博会,公司的展位前都人气火爆,前来买蟹的市民、谈生意的客户络绎不绝。”董继富自豪地说。

作为江苏重点打造的唯一食品类国际博览会,食博会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规划、高质量运作,突出国际化、品牌化,围绕“专、特、精、新”方向,精心打造高端品牌、品质食品的专属展会。

“食博会定位高,品质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求必须名企名品荟萃。”市商务局副局长、市贸促会会长江汉聪介绍,在招展、招商过程中,组委会坚持好中选优,汇聚知名品牌食品生产商、零售商和集团采购商参展;在展品遴选上,重点选择知名进口食品、电商食品、保健食品、酒类名品和绿色食品等领域品牌。

以第三届食博会为例,参展企业中,包括中粮、益海嘉里、百胜、雀巢、费列罗等世界500强、国际百强食品企业31家,娃哈哈、双汇、伊利、农夫山泉等国内百强食品企业20家;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94家境外企业参展,境外企业占比达28%。

据统计,前三届食博会累计吸引近1300家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参展,36万多人次到场观展,众多不同种类和品牌的展品受到人们青睐、热捧,其中不乏淮安本土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对此,不少食博会参展商感慨,如今绿色食品、健康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消费新风尚,食博会上的展品质量好,绿色、生态、无公害,符合大家的消费需求,采购商、消费者买得放心。

绿色、健康的展品彰显了食博会品位。反之,食博会搭起舞台和桥梁,使得各方能够交流、碰撞、合作、互鉴,也坚定了大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事实上,近年来,在市相关主管部门规划、引领、培育下,我市农业种植、养殖和绿色食品等相关产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实。

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两大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推广生态健康和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同时,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提高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食品产业绿色发展。进行产业重点布局,为培育绿色食品集群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推进原料基地规模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技术研发、检测、物流、标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推进食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拥有国家原料粮基地3个,面积110万亩,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48个,面积225万亩。全市已获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50多家、产品258个;市内备案有机农产品1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盱眙龙虾”和“洪泽湖大闸蟹”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目录,全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上,淮安占据三席。地理标志和农产品注册商标逾万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127件,占全省的近一半,居全国前列。

“绿”意盎然,美妙和谐。绿色,不仅是淮安食博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更铺就了食品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点“食”成金,打通枢纽经济动脉

穿制服、换靴子、戴口罩和头套、除尘、消毒……进入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车间,不仅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而且严格管控、层层“过关”。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上,鲜肉、青椒、西兰花等食材,经过蒸、炒、烫、煮等工序后,色泽鲜艳的成品便出炉了。再经过精美包装,扬州炒饭、金牌猪手等一道道淮扬风味美食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生鲜食材在经过速冷设备处理后出库,再由冷链车配送至高铁、机场、高档酒店、连锁店、学校食堂等全国200多个点。消费者食用时加热即可,最短80秒就能吃上营养健康的美食。

作为一家本土食品和食材供应链企业,百斯特连续参加了三届食博会。近几年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正是得益于食博会。“食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公司副总监周贵明说,借由食博会,他们既可以展示产品,倾听顾客意见,还可以学习借鉴同行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研发新品,贴近市场需求,融入发展大局。

近年来,淮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区域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吸引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淮安集聚。因为拥有便捷的交通,国内外展商、经销商、采购商和观众能够“来得了、来得快、来得舒心”。

据统计,前三届食博会意向合作金额超130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这组亮眼的数据,加之展会现场涌动的人潮、火热的交易场面,证明了食博会的成功,也彰显了会展经济的价值。

因为举办食博会,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的国际食品博览中心应运而生。作为淮安主城区唯一的会展中心,该中心是集展览、会议、商业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未来,该中心可承接更多政务、商业活动,提升城市能级,并为相应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枢纽新城”,核心是发展枢纽经济。发展枢纽经济,枢纽是条件,经济是根本。近年来,依托有形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淮安食博会平台的带动、溢出效应不断显现,无形的消费仓配和食材供应链枢纽正在加快形成,推动独具特色的枢纽经济成长与发展。

据了解,目前,苏果、利群等商超均将区域性配送中心设在淮安,海尔、蒙牛、娃哈哈等品牌企业也在淮安构建区域市场配送体系,苏北冻品、水果等批发中心也在淮安集聚形成。同时,一批食博会参展企业、跨境电商进口企业也正布局在淮安设立进口商品集散、配送中心,重点辐射周边消费市场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另外,淮安发达便捷的仓配一体化物流优势,已经吸引了一批物流偏好型电商企业集聚,以及一些跨境出口电商企业设立区域中心。

近年来,随着食品消费升级、模式创新,生鲜食材行业发展迅猛,已经从初级食材向调理食材、预制食材、成品食材方向发展,在食品、餐饮消费中占据重要份额。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的生鲜农产品、食材供应链企业在淮安设立集散、配送基地,尤其是中粮、益海嘉里、百胜等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都在淮安布局农产品深加工、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配送项目,以抢占华东市场。

怀抱“蓝”梦,海纳百川行稳致远

如果用一种色彩从侧面勾勒淮安食博会,或许蓝色最恰如其分:首先,蓝色代表梦想,寓示着食博会这艘大船奋勇前行、行稳致远,助力淮安重塑中心城市的历史辉煌;其次,蓝色象征宽广的空间和无限的机会,意味着敞开怀抱、海纳百川,奏响“共商共建共享”的乐章。

促成一系列合作、签约一批项目、发出淮安声音、宣传一座城市……纵观淮安食博会发展历程,在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每一届都可谓特色鲜明、精彩圆满、成果丰硕,而且越办越好、越办越专业、影响越来越大。

受邀参加第三届食博会主题峰会的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副所长路红艳认为,淮安食博会展会内容不断丰富、层次逐步提高,已成为国内外食品类展会的知名品牌和宣传、推介淮安的重要载体,但与国内外同类展会相比,食博会办展水平与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办展市场化程度不足;在展会内容、参展商品、国际参展商等方面的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线上线下办展的一体化、融合化、互动化需要增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部教授胡颖廉则认为,产业发展水平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优势愈明显,品牌效应愈大,展会愈容易吸引参展企业和客户。从与食博会相关的绿色食品、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三大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产业链整体协同性不强、部分环节薄弱、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种养殖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表现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基地较少,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食品精深加工程度不足。农副产品加工以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三是农产品和食品流通环节存在短板。食品产业的原材料及加工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冷链物流支撑。目前,淮安冷链物流发展还相对滞后,对农产品生产和食品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那么,淮安食博会该何去何从?路红艳建议,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会展办或博览局,引入更多会展企业和专业服务商参与办展办会,不断提高食博会市场化运作水平。二是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聚焦食博会主题和内容,提升招展质量,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专业参展商和高层次人士参展,努力提高食博会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食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提升智慧化水平。着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办展,引入和运用5G、AR/VR、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不断提升食博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对于淮安与食品相关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胡颖廉表示,要以食博会为契机,以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链为核心,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整合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绿色食品、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三大产业向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东方风来,淮水奔腾;食博之约,应者云集。绿色、金色、蓝色,生态、财富、梦想,这是颜值,亦是内涵,更是一种精神,是年方四岁的淮安食博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交响!

融媒体记者:王小平 陈金鑫

通讯员:袁锋军 周春洋 马腾

融媒体编辑:曹盈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