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收信人】新旅团员顾新生:舞台在变 本色不改

顾新生爱人张玲珠

新安旅行团是从淮安走出去的红色团体,团员们视淮安为家乡。自从知道家乡的采访团要来后,居住在无锡的新旅团员顾新生非常期待。但就在采访团到达无锡的当天,顾新生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他特意委托爱人张玲珠接受采访。

学舞蹈、搞土改、抓生产、办学校……谈起相伴走过近70年的爱人顾新生,张玲珠笑称他“什么都干过”。“他一直听党的话,党让他干什么,他就跑去干什么。”张玲珠感慨地说,数十年来,顾新生一直保持着新旅团员本色,发扬新旅优良传统,在不同岗位为党工作、为国奉献。

在腰鼓声中走上新旅舞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轰轰烈烈的入城仪式上,新旅团员们打着腰鼓,意气风发地跟在解放军后面进了城。“新安旅行团的腰鼓,打出了我们解放军的军威!”陈毅曾如此评价。

被新旅带到上海的腰鼓风靡一时,不久后还出现了万人腰鼓队。充满力量的咚咚鼓声,让87岁的张玲珠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她14岁,是上海的一名中学生。在热烈的革命气氛中,张玲珠加入了华东革大文工团,比她大一岁的上海市松江中学学生顾新生则被招收到新旅。据顾新生后来回忆,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加入新旅。“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张玲珠说,顾新生在考试中演唱了新四军军歌《东进序曲》,获得“考官”夸赞。

虽然喜欢唱歌,但顾新生还是服从分配,在新旅学习舞蹈。提起新旅经历,顾新生常和家人讲老团员对他的关心,团里的“大腕”也不耍大牌。在温暖的新旅大家庭里,团员们都很“单纯、热情、积极、肯干、听话,身上都有一股一定要把工作干好的劲”。

顾新生、张玲珠结婚照

1952年,新旅与华东革大文工团等艺术团体合并,组成华东人民艺术剧院,即现在的上海歌剧院,顾新生和张玲珠的命运也交织在了一起,他们被分配到江苏的文艺团体工作,但“调来调去,都在一个单位”,两人由此相知、相恋,组成了家庭。

从“独舞”到“众舞”的传承

1995年,新旅建团60周年,顾新生第一次回到新旅母校淮安市新安小学。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顾新生就曾在淮安的土地上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背后是三河闸,从动工到竣工,我们一直待在那里。”张玲珠指着顾新生年轻时在三河闸前拍摄的照片介绍说。

位于洪泽湖东南角的三河闸于1952年10月1日动工,省内外的15.86万民工和6000余名施工技术人员,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设工作,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我们主要搞宣传,通过唱歌、跳舞、打快板等文艺节目给他们加油鼓劲。有时候,我们也帮着挑土。”张玲珠翻到一张当年顾新生与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合影,陷入深深的回忆。

最让顾新生和张玲珠感到骄傲的是,在扬州万人艺术学校和无锡歌舞团工作期间,他们培养了很多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但给他们排节目,还管他们的生活。”张玲珠说,顾新生像当年新旅的老团员一样,对学员们关怀备至。令顾新生欣慰的是,很多学员后来到江苏各地的文化站、文化馆和歌舞团工作,继续发扬新旅传统。

“万能宝书缺一角”的担当

“在台上是演员,台下实际上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模一样。”张玲珠称,下了舞台,顾新生还有很多“业余工作”。

土改时,顾新生到皖北农村,斗地主、分田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他们响应号召,作为知青来到当时的溧水县渔歌乡渔歌生产小队。无论到哪里,顾新生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他有个外号,叫‘万能宝书缺一角’。木工活、电工活……他都会一些,群众经常喊他帮忙。他热情而且细心,还当过雷锋学习小组组长。”张玲珠说。

20世纪60年代,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的顾新生被安排到纺织厂当工人。在陌生的纺织厂,顾新生从车间搬运工干起。工作中,他发现机器经常出现故障,便学习机器维修。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一次全厂钳工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

“文革”后落实干部政策,顾新生按照组织安排,参加了无锡纺织分院筹办工作。纺织分院成立后,顾新生留下来继续工作,直至退休。

回首往昔岁月,张玲珠感慨,顾新生一直传承着新旅不怕苦、不怕难的顽强作风和好学上进、团结友爱、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融媒体编辑:曹盈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