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文明淮安,真的“很有感觉”

和文明的人相处是什么感觉?积极阳光、沁人心脾、如沐春风、暖意浓浓……这也是你在淮安的感觉。

自2014年淮安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全市上下同心,靶向发力,补短强弱,久久为功。2020年11月10日,淮安以2020年度得分全省第一、群众满意度全国第一,三年综合得分全国第七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今年6月,淮安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开展文明培育“六大行动”、惠民利民“八大工程”、文明典范创建“九大活动”,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

如今,走在淮安的街头,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触之所及皆是文明,文明已经成为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时代基因,推动淮安在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新征途上豪迈前行。

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文明感受】

小区大变样 旧貌换新颜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威海小区,不禁眼前一亮:粉刷一新的外墙,整洁干净的道路,有序停放的车辆,别致小巧的口袋公园……与之前的杂草丛生、道路崎岖不平、设施破旧不全相比,完全变了模样。

小区每个楼栋增设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人出行;小区供电、通信线路全部入地,预留后期加装电梯、汽车充电设施的位置;新修建了樱花大道、绿化休闲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居民归属感幸福感大大提升,个个都说好。

【文明实践】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

淮安街头随处可见的富有本土特色的公益广告,传递着文明理念,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车水马龙的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秩序井然;沿街店面“五包”落实到位,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停乱挂、乱涂乱画、损坏绿化等不文明行为得到有效整治;各大饭店餐馆,人们点餐适度,厉行节约,剩菜打包、文明用餐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一系列“顽疾”,淮安拿出“硬核”举措,迎难而上,久久为功,还城市清新、自然、疏朗的空间。2018年以来,集中拆除10700户、53.9万平方米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人居环境、公共安全、邻里关系的违法搭建以及违法占用公共空间的建(构)筑物。专项排查整改老、旧、乱建筑外墙体,确保沿街沿路建筑物外立面设施规范、外形完好、整洁美观。按照先拆除、后清理、再提升的“三步走”路径开展户外广告整治,2018年以来,共整治70893块,城区楼顶广告、高炮广告、一店多招等基本清零。重点整治摊位外溢、车辆乱停乱放、不规范经营等现象,坚持分类施策、奖罚并举,推动全市120家农贸市场经营秩序井然,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善。

此外,通过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平、清除城市“牛皮癣”小广告34万余处、“飞线”从“横七竖八”到“横平竖直”……淮安城市面貌得到系统性改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听见文明,传递温暖

【文明感受】

文明在耳畔 社会更和谐

“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请先上后下,有序乘车。”“排队请保持距离。”“这是您的药,请收好。”……如今,在淮安的公交车、政务服务中心、银行、医院以及各大景区景点,这样的文明服务用语不绝于耳,让人如沐春风,暖意浓浓。

窗口服务行业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主阵地”。全市窗口服务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文明用语,拉近了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的距离,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硬件设施等举措,架起政府与市民同心同向、文明前行的桥梁,为常态长效建设文明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文明实践】

轻言慢语共话文明

“嘘,轻一点,你会听见文明的声音。”“小声说话,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在公共场所,早已不见高谈阔论和大声接听电话、播放音乐等不文明行为;在车来车往的路口,再也听不见汽车刺耳的鸣笛声;在各大游园广场的广场舞队伍里,嘈杂的伴舞声被柔和的音乐代替……城市的一切都变得安静而平和,谁都不忍心破坏这份和谐。

公安部门强化对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管理,对露天娱乐、体育锻炼及商业娱乐场所提前下达“禁噪”通知。环保部门加强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严控期一律停止夜间施工审批。住建部门加强对市政工程和拆除工地的监督管理,督促施工企业遵守噪声严控期管理规定。城管部门重点加强对渣土运输的管理,噪声严控期一律不予审批,对集贸市场和路边夜排档和流动摊贩下达“禁噪”通知……相关部门联合起来,不定期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治理,特别是“两考”期间,更是加强整治力度,共同营造安静文明的生活环境。

一边是影响城市文明形象的噪声“闭嘴”了,一边则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礼貌用语“增多”了。见面用“您好”、告别说“再见”、感谢用“谢谢”、致歉“对不起”……争做文明人,说用礼貌语。一句句文明礼貌用语在促进人际交往、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也让广大市民用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文明城市建设中来。

文明之花,香气四溢

【文明感受】

书香飘万家 潺潺入心田

在今年国庆假期,不少市民都选择在市图书馆、城市书房里度过。

干净整洁的书桌前坐满了看书学习的人们,或伏案疾书,或静心品读美文,或认真摘抄词句,秋日的阳光倾泻进来,让人觉得温暖而踏实……农民在书本里找致富经、学生在阅读中润泽心灵、老人在阅读中愈发乐观豁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阵阵书香变得不断丰盈。

【文明实践】

文明味道愈发浓烈

在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带、游园广场等公共绿地里,各种适季的灌木枝繁叶茂,花香阵阵。2018年以来,我市新增绿地943.92公顷,新增街头游园37个,通过修复损坏园路、更换基础设施、出新景观亭台、补植黄土裸露部位、大面积栽种色彩鲜艳的宿根花卉等一系列提升工程,为老百姓营造了一个芳香四溢、整洁舒心的环境。

“以前在小区里散步,动不动就看到狗屎,现在大家都自觉了,小区环境好多了。”住在书香华庭小区的程女士说,小区里养宠物狗的居民不少,通过不断的宣传引导,现在都能自觉做到遛狗牵绳、清理狗粪,再也闻不到“特殊”的味道了。

不仅如此,黑臭水体的异味也消除了。走进清江浦区小南河生态游园,抬头看绿树,低头见碧水,园内景观层次分明。住在小南河旁的市民李广学说,几年前,这里周边猪粪、鸡粪直接排进河道,“经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清江浦区通过关闭排污口,截污再清淤,整治河道两侧岸线,水底种植沉水植物,两岸种植草木、建景观小品。如今,小南河水清岸绿,成为附近居民的后花园。

我市还对照《淮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农村乡镇环境提升工程相结合,按照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的总体要求,围绕清除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农村空间废弃物、清洁农村水体、治理村庄破败物体、改造农村厕所“三清一治一改”五大任务开展工作,同时,结合淮安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在保持乡村自然生态基础上,挖掘特色亮点村镇,塑造新农村风貌。“垃圾没有异味了,厕所也不再臭气熏天了,我们生活得可舒坦了”,成了我市村民的真实感受。

文明脉搏,触之可及

【文明感受】

全民齐参与 共建文明城

“您好,入园请出示预约码、健康码、行程码,佩戴口罩。”“排队请保持距离。”……10月4日上午,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刚开馆,“90后”小伙阮金钊作为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一品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身穿红色志愿小马甲来到景区入口开展志愿服务。

据了解,每逢节假日,就有众多像小阮一样的志愿者活跃在淮安的各大旅游景点,维持引导秩序,对遇到困难的游客及时提供帮助,成为人群中的一抹鲜艳红。

【文明实践】

人人争当文明使者

文明是可感知、可触摸的。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感受到文明跳动的脉搏。

我市注重发挥好人效应,修订完善《淮安好人评选宣传办法》,深化“学习周恩来崇高品质,争做新时代淮安好人”主题教育活动,深耕“爱敬诚善,德润淮安”好人文化,出台《淮安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行动方案》,通过在市内主流媒体开设“德润淮安”专栏,召开“新时代淮安好人榜”新闻发布会、“德润淮安”新时代淮安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身边好人,营造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市有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30人获评江苏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78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好人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

把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作为中心环节,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严格实行《淮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淮安文明市民12条”等法规和制度,加大对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让每一名市民都能将文明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档升级市、县、镇、村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带领61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40多万名志愿者,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交通、环保、教育等方面文明实践活动,加大面向失独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力度,播撒爱心、倡导文明,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创新“有事码上说”网上办事模式,以项目思维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美好期盼,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融媒体记者:杨丹丹

融媒体编辑:宋莹莹

责任编辑: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