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身处浮躁社会的人们,不愿休息时间宅在家里追剧或嗜睡,又能去哪儿“偷得浮生半日闲”?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集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于一体的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成为人们暂时摆脱浮躁社会的避风港,将他们带到温润如水的慢生活中。

文化大省江苏在“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引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猛,涌现出了203家集“颜值与才华”于一体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书卷气十足的智慧图书馆、多才多艺的网红文化馆、人情味十足的博物馆、独具魅力的乡村礼堂……既是城市新地标,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最美一公里”,不断激发着公共文化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亲和力、向心力的聚合平台,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既要有让人惊艳的外在“颜值”,更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气质。如何于方寸间营造“诗和远方”是一道难题也是必答题。

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将艺术融于城市空间、介入城市生活,将“艺术即生活”的生活方式带到人们身边。它需要设计者用“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带给人们新奇雅致、直扣心扉的艺术感受。同时,还要结合本土特色,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浓浓乡愁,唤醒城市记忆,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让人们因这个建筑而爱上一座城。

空间既要造得美,更要管得好。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活动内容、服务模式不能“新瓶装旧酒”,运营管理也要跳出老套路。要想留住人心,必须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精准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量身定做的优质服务,让人如沐春风,来了便不想离开。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策划一些文化体验、阅读分享、沙龙讨论等互动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激发读者参与兴趣,寓教于乐,将空间打造成普及艺术的美育基地、提升品质生活的社交平台和促进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家园。

此外,还要汇集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融合多元业态,盘活用好公共空间,增强空间“造血”功能。以空间为IP,充分开发其产业链的价值,通过“卖品牌、卖空间、卖服务”实现增值服务,如引入餐饮、乐吧、文创产品等,让人们在享受当下美好的同时,也不耽误感受“诗与远方”。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城乡发展的新增长点,点亮城市之美,点燃城市发展新引擎。(赵芹)

融媒体编辑:潘永勇

责任编辑: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