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收信人】新旅首批团员凌则之:三年新旅缘 一生报国梦

在新安旅行团首批团员凌则之身上,新旅三年的经历刻骨铭心,奠定了他的报国梦,影响了他的一生。抗战时期,凌则之奔走多地宣传抗日,给学生讲抗日道理,为边区运送物资……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经济建设,终其一生,甘于奉献,爱党报国。

三年新旅缘

“我父亲很幸运,12岁时到新安小学读书,15岁时就加入了新安旅行团。他在新旅的三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提起已经去世的父亲,凌则之之子凌晓冬告诉联合采访组,父亲跟随新旅辗转多地宣传抗日,18岁时离开新旅到延安学习,并继续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竭尽所能。

凌则之之子凌晓冬

1935年,凌则之随团从淮安出发,辗转去了镇江、南京、皖南等地宣传抗日。因经费不足,凌则之等团员被迫在南京待了三个月,这三个月生活困苦,经常连稀饭都喝不上,睡地铺、露宿街头更是常态。后来,凌则之同其他团员一起通过代售书籍、撰写通讯稿、放映抗日影片、积极争取社会捐助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

“西安事变后,上海地下党组织派我父亲参加妇女儿童绥远前线慰劳团。1937年,我父亲随团去慰问绥远前线的抗日战士。”凌晓冬说,抗日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凌则之等新旅团员,鞭策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为抗战事业继续奋斗。慰问结束后,新旅决定去大西北宣传抗日思想,凌则之便随团从绥远出发,先后到宁夏、甘肃等地,最后来到西安。

西安离革命圣地延安很近,凌则之等新旅团员都想去延安学习,然后奔赴前线,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新旅负责人将团员们的想法向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汇报,请他帮忙做出决策。“国民党地区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很需要你们。恩来同志要你们到武汉去,我很赞成。延安是你们的大后方,你们可以轮流去学习。”林伯渠的一番话,帮助新旅认清了局势。由于凌则之表现突出,新旅经过商议后决定派凌则之与另外两名团员悄悄前往延安。1938年5月,凌则之受命前往延安,至此,他离开了新旅。

一生报国梦

离开新旅后,凌则之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后辗转于重庆、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继续为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诞生和建设贡献力量。

“结束延安抗大的学习后,我父亲本来想去前线作战,但根据当时的形势,组织慎重考虑后作了其他安排。”凌晓冬介绍,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不允许共产党运进一斤粮、一寸布和一切医药,“那时候边区物资严重紧缺,我父亲就冒着危险,以做买卖的名义向边区运送物资,帮边区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41年,凌则之到黄炎培创办的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负责帮失业者找工作,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践行教育救国思想。无奈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凌则之常常无法工作,组织得知情况后,指示凌则之保护好自己。在这一指示下,凌则之转而去第二保育院工作,给学生讲时事政治和抗日道理,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没过多久保育院就有人被捕,有大批教员离去,还常常有来历不明的人出现。组织便安排凌则之去上川公司机器厂,后又在巴山石墨厂、重庆原料公司工作,虽时常遭遇危险,生活困苦,但为组织工作,为抗战奔波,凌则之乐此不疲。

1948年5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全国陆续解放。“为顺利接管大城市,党组织将有经验、有能力的人都集中到西柏坡培训。因为有文化,还有一定的经商经验,我父亲成了接管上海工作人员中的一员,被安排去学习。”凌晓冬说,上海解放后,凌则之负责上海一个比较大的纺织厂的管理工作。由于工人英勇护厂,纺织厂遭受的破坏较小,顺利复工。“上海恢复生产后,设立了华东纺织管理局,我父亲又到华东纺织管理局工作,直到1960年被调到纺织工业部。”

“我父亲坚持的理念是先生产后生活,总要先保证生产工作后才会考虑生活。在湖北省孝感市工作时期,为尽快建纺织厂,我父亲他们借用学校的教室当集体宿舍,带家属的搭帐篷先凑合。”凌晓冬说,由于工作忙,凌则之常常一星期回家一两次,逢年过节也很难见到他。特别是后来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凌则之被调到武汉工作,更是一天到晚在外面奔波,偶尔回家也在熬夜工作。

凌晓冬说,凌则之退休后和一些新旅老团员办起《孩子天地》杂志。因为凌晓冬是从事印刷行业的,想帮他们一把,“但是他们很倔,不让我插手,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做到最好。”新旅老团员将《孩子天地》视作新旅事业的延续,他们凭借在新旅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谈及新旅光荣传统的传承,凌晓冬感慨道,最重要的还是继承老一辈的报国精神,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立志为党和国家作贡献。

■淮安日报社、淮安区融媒体中心、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联合采访组

融媒体编辑:袁玥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