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江苏盱眙:环境美了 人气足了 村民富了 百年古村旧貌换新颜

“陡山有亚洲最美星空,有三个‘月亮’:一个在空中、一个在水里,还有一个在山上。”来过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的游客们无不称奇。天泉湖镇依托片区特有的生态、农旅、红色资源,走出一条靠田园综合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促进乡村文化和产业发展共生共融,使百年古村换新颜。

农房改善 建设宜居新家园

陡山村把农房改善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支点,围绕“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的目标,投入2000余万元集中打造“桃李天泉”新型社区,为102户群众盖新房、搬新家。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千年乡村原始生态,增加节点小品,打造果园小筑和临水步道等休闲景观,利用昔日乡村的石磨、猪槽等老物件美化周边环境,打造“花前锦绣”“月下缘起”“石门竹巷”“铁山石苑”等“桃李天泉十二景”,建成特色鲜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行走在陡山村森林康养步道,沿曲径山道,北京游客李女士抬头大口呼吸:“空气真新鲜,还有股泥土的芳香,感觉很舒适。”在陡山村,负离子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幽幽林间享康养,青山绿水飞白鹭。此外,小区公园打造了“孝道”文化墙,韩郢田园利用闲置民房打造“睦邻议事坊”,引导村民和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到村集体事务中来,实现“村民被动参与”到“村民主动去做”的转变,为村民提供一个弘扬家风文化、化解乡村矛盾的宣教场所、议事场所,在改善住房中融入乡村文化,在生态宜居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使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旅游富民 带动宜游新业态

党的十九大以来,陡山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围绕全域旅游大框架结构,把整个村的产业发展当成旅游景点进行推进,创新打造韩郢田园、前门山居、桃李天泉“文旅金花”串联的乡村旅游,开发“淮南新四军后勤基地旧址”“淮南中学遗迹遗址”,打造集党性教育、影视拍摄、军事体验、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被淮安恩来干部学院列入党性教育基地示范点,形成了红色文化和绿色山水有机融合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年均接待长三角、珠三角游客6万余人。17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和休闲乐园,村民华志远是村里的贫困户,父母残疾,陡山村“两委”主动帮助他开办“紫藤小院”农家乐,节假日期间月入营收5-6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陡山村走出了一条依托绿水青山和红色资源为主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10 万人次,村里有1000余名村民从事文旅产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产业融合 打造宜业新模式

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更要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16年以来,陡山村对全村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以碧根果、黄桃为主发展“百草园”产业,种植面积从不足600亩提高到了7000亩,人均增收8000多元。因疫情影响黄桃市场销售不景气,陡山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农产品网上销售直播间,成功举办首届“天泉湖黄桃节”,当天线上线下销售额破10万余元,解决了农户黄桃滞销,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注册“陡山村”地理商标,成立农产品协会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陡山的黄桃、碧根果、葛根粉等20余种“陡山”牌农副产品集中包装,销往全国各地,打响“陡山”品牌,5年内实现了村集体收入从12万元到110万元的攀升。

陡山村还依托片区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挖掘梁化农烈士、赵小兰文化名人等人文历史,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轴心,先后打造“木之坊”“望乡”“淮南新四军后勤基地”“赵朱木兰文化服务中心”等12个三次产业融合示范项目。陡山村也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等10余项荣誉称号,凸显出绿水青山、生态之美产生的富民效应。(丁德昶 孙于涵)

融媒体编辑:袁玥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