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独奏”变“合唱” 唱响文明“最强音”

城为人建,市因人兴。市民既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受益者。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德润淮安”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素养,大力推广好人文化,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常态化机制,奏响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最强音”。

提升素养,塑造城市之魂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金湖县城东湿地公园的我市首个淮安书房,只见书房临水而建、伴荷而居,书房内坐满看书学习的市民。“这个书房太棒了,藏书丰富,安静整洁,我在这里可以阅读学习,累了还可以眺望美丽的自然风景,学习更有动力了。”在书房学习的李同学开心地说。

无论是在市图书馆、市全民健身中心,还是在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家门口的健身广场,总能看到市民看书、锻炼的身影……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完成1601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成率达100%;基层阅读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镇街阅读场所116个、各类基层书屋1521个,90%的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农家书屋实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新建健身步道约605公里、各类体育公园100个,社区普遍达到“二室一场一路径”标准,“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城区,和谐温润的城市气质浸润市民的一言一行。

要建文明城,先塑文明人。长期以来,我市坚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落脚点,把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作为中心环节,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严格实行《淮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淮安文明市民12条”等法规和制度,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将文明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的淮安,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见面互致问候、吃饭厉行节约、遛狗牵绳扫粪、排队保持一米线……在广大市民的一言一行中,文明之花香满全城。

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

“来,您站中间!”这是前不久,市委书记陈之常,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史志军会见我市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和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后合影时,陈之常对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爱云说的一句话。“书记在会见时,还叫我李阿姨,帮我整理绶带,我深受感动,我一定倍加珍惜荣誉,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人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李爱云说。

我市大力开展“好人馆”“好人广场”“好人园”等平台载体建设,通过在市内主流媒体开设“德润淮安”专栏、召开“新时代淮安好人榜”新闻发布会、举办“德润淮安”新时代淮安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身边好人;注重发挥好人效应,修订完善《淮安好人评选宣传办法》,深耕“爱敬诚善,德润淮安”好人文化,让当好人做好事成为社会风尚;出台《淮安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行动方案》,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帮助“好人”解除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市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称号,30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称号,78人(组)上榜“中国好人榜”。

志愿服务,彰显城市温度

今年12月5日是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淮安公交的志愿者们走进客流密集的高铁淮安东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您好!请佩戴好口罩,出示行程码。”早上8点,高峰时段,公交站台就出现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善意提醒乘客疫情期间乘车注意事项,主动宣讲防疫知识,督促乘客佩戴口罩,指导使用扫码支付,耐心解答乘客询问,提供线路导乘、秩序维护、体温测量等服务,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车。

这是我市常态化开展“德润淮安,志愿有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我市在全市10个县区(园区)、104个镇(街道)、1590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基础上,建成2537个实践点,形成四级实践网络和“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带领610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40多万名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形成“水上百合”“山爸山妈”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者挥着红旗、吹着哨子,在街道路口指引行人有序过马路;身着红马甲,在旅游景点引导游客文明出游;戴着红帽子,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送上温暖……在志愿者的宣传倡导、身体力行下,更多市民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当作追求,播撒爱心、倡导文明,让“志愿红”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我市大力开展“市民巡访团”“城市啄木鸟”等活动,推动市民参与、市民行动、市民监督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常态。

融媒体记者:杨丹丹 蔡雨萌

融媒体编辑:管艳

责任编辑: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