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社会公平的历史实践及基本经验

在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致力于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在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公平的事业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认识。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公平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实际。要立足新时代矛盾转化把握公平正义,真正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逐步建立了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在基本民主权利公平保障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障人民公平地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由市场评价贡献、由贡献决定报酬的生产要素增加到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七种。同时,我国的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关于地区发展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些制度所构成的社会公平保障的制度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进社会公平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逐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客观、公正地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在贫穷条件下,一个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在社会经济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如果要刻意制造一个公正社会的话,那只能制造出一个貌似“平等”的平均主义社会。就本质而言,平均主义也是一种剥削,必定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以发展来推进社会公平,尽管我们经历过发展的曲折,但我们还是走上了以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健全的制度是实现公平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从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起,公平正义就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体现出来了。这种所有制从根本上与私有制不同,彻底消除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剥削现象,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实现了平等。这种所有制形式也决定了我国的分配方式必须是按劳分配,同时兼顾多种分配方式,这又体现了分配中的公平。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党中央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和党建领域的制度建设,在体制上为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了强大保障。

人民的利益是实现公平的基本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的缔造者和发展的推动者。党之所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始终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最大的社会公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体现着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梁文凤 作者为淮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