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政壁垒 长三角生态共保联治的“苏州探索”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近年来,作为示范区的核心,青浦、吴江、嘉善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创新环境协同治理等方式,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逐渐建立起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常态化机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根据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方共保联治取得了新的突破:吴江PM2.5浓度降至27.1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7.6%,优良天数比率达83.8%,较去年同期增加0.6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1.8%,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太湖水质连续14年高质量实现“两个确保”,吴江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吴江继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之后,收获的又一重量级国字号绿色名片。

三个统一

为精准治污奠定基础

自2020年10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生态环境局(厅)共同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以来,青吴嘉三地生态环境部门瞄准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三统一”目标,以制度为基,优化完善学习培训、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交流形式,促进三地执法人员统一执法思路,规范执法程序,并深入优化执法方式。

今年5月27日、28日,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开展2021年首次联合检查行动。三地共派出骨干人员16人组成联合执法组,前往吴江开发区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执法行动以吴江开发区VOCs排放企业为重点,对化工园区周边开展无人机巡查,现场检查VOCs废气污染治理设施的配备运行、达标排放情况、无组织废气管控(密闭、收集)情况及台账管理、自行监测、在线监测等制度执行情况。据执法人员介绍,本次联合行动引入了无人机巡查、实时监测设备、便携监测仪器等,以无人机快速检测精准锚定污染源,通过现场快速检测,用数据直观量化展示企业废气收集处理效果,突破了执法在前、数据在后的传统执法模式,为下一步精准科学治污提供支撑。

7月和9月,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多次水环境联合监测行动,监测人员选取嘉善饮用水水源地、太浦河汾湖大桥国控监测点等地,开展联合监测行动,聚焦示范区水环境联防联控,把联合监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据苏州市吴江环境监测站站长钟睿介绍,自2020年青吴嘉三地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水质监测以来,三地监测人员同步采样,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监测频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监测范围覆盖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全境范围内主要地表水体,以三地区入境断面、出境断面以及一体化示范区内重点河流湖泊、饮用水源地为重点。经过示范区执委会多次会议调度,目前,三地已形成一体化示范区地表水手工监测网络,共设置44个监测断面,其中吴江区21个、青浦区14个、嘉善县9个。

12月21日,由苏州市吴江生态环境局牵头,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表水手工监测网络优化实施方案》,这为协调统一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以及评估考核制度,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一平台”,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奠定基础。

改革创新

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

“原来环评报告表项目仅公示就需要10多个工作日,想不到现在当天就办好了,环评审批改革后办事真是方便高效。”日前,吴江靖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峰林在接受记者有关吴江区环评审批改革创新采访时感慨道。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落实《关于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评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吴江在总结吸收全国各地近年来在环评制度改革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情况,从实际操作层面,认真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告知承诺制审批》《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评估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环境影响评价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两证联办”》三项改革实施细则,在一体化示范区率先实现区域评估与项目环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区域评估成果,简化项目环评编制内容。

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和积极宣传,吴江区首批五张环评告知承诺制批复顺利发放。苏州市吴江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宇婕告诉记者,吴江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使环评编制时间再缩短50%,评估时间再压缩60%,审批时间再削减20%。

程宇婕说,下一步,吴江将以长三角一体化改革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将“两在两同”建新功活动做实做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不断创新环评服务方式,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吴江样板。

一个个一体化制度创新理念,打造推动绿色发展的“加速引擎”;一项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破除制约绿色发展的壁垒,实现“纵深进击”。目前,吴江已完成全省首笔超千万元排污权抵押组合贷款发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共保共赢

促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早完工的项目之一,位于吴江、青浦两地的元荡湖慢行桥宛如一条随风飘动的彩缎飞跃在元荡湖湖面上,串联起美丽湖泊群和美丽乡村群。“过去水面上有水葫芦、蓝藻,还有垃圾,经过生态修复后,现在元荡湖以及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这里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一位在湖边散步的汾湖高新区居民这样描述元荡湖的变化。

在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业务处副处长王冠楠看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利于集中彰显长三角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创新,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

近年来,苏州积极通过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办公室、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等平台,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密切交流合作,在大气、水、固废污染防治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总结经验,实现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享、共赢。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苏州推进治气攻坚,实现联防联控“一盘棋”,编制印发2021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共安排实施3697个年度治气重点工程,并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年度项目治理评估、方案审核和成效验收机制,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落实长三角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针对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协同推进执法监管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长三角区域内省市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实现共享。

在水环境提升方面,苏州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长江、吴淞江、太浦河、京杭运河等跨界水体出省断面水质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重点围绕浙江、上海最为关注的太浦河,三地建立了流域水环境协调交流机制,在监测预警、应急管控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严格执行太浦河锑特征污染因子管控方案,按规定实施管控,太浦河干流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坚决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下达年度太湖目标责任书,全力开展太湖蓝藻防控工作,确保区域源头水源安全,太湖连续十四年实现安全度夏。严格执行长江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主要通江河道水质达到Ⅲ类。2018年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以及苏州市内相邻区县共聘315名联合河长,全面落实联合巡河、联合保洁、联合检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

原标题:打破行政壁垒 长三角生态共保联治的“苏州探索”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