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绿色冬奥”背后的中国行动

从冬奥开幕式上氢燃料火炬“微火”传递“绿色冬奥”理念,到采用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解锁低碳风尚,再到北京、河北无偿捐赠100万余吨碳汇量助力冬奥会实现“碳中和”,全部奥运场馆常规能源100%实现光伏、风电等绿色电能供应……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引领下,北京冬奥带来的“绿色”魅力正以席卷之势自信地向世界交出一份低碳减排的“中国答卷”。

打造碳减排数字账本。从建筑、交通、能源到碳汇,低碳正成为北京冬奥响当当的“关键词”。赛事场馆方面,新建场馆均有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重新利用14个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场馆,“鸟巢”升级改造,“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从源头大幅减少新建筑的碳排放;清洁氢能源助力低碳交通,赛事期间30多个加氢站,1000余辆节能清洁氢燃料电池车服务冬奥会,赛场外京张高铁等低碳列车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智能控温让奥运村的建筑兼顾宜居体验的同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4吨……在冬奥会之外,数十万公顷植树行动正在提升森林覆盖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厂源源不断提供绿色能源,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上,本次冬奥会把脉节能DNA,推动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生活、生产理念深入人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低碳减排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激发绿色低碳新价值。本次冬奥会锁定绿色低碳技术,引领了一场发现绿色低碳新商机、激发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潮流。2020年,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产,来自张北“风”带来的绿色新能源不仅稳定持续支撑冬奥会赛时用电,还将送往千家万户,满电时每年输送量约占北京年用电量1/10,促使绿电消费逐步提升;可降解餐具、塑料袋等生物可降解制品和其他环保耗材服务场馆赛事和日常生活需求,既减少了赛事期间“白色垃圾”,也大力助力可降解行业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低碳”重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低碳环保”小程序以数字化方式将低碳减排意识深入日常生活,个人碳账户叠加各类生活场景,使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有价值。不可否认,一篇全民广泛参与的低碳大文章正在奋笔疾书,这不仅为当下的北京冬奥会更添魅力,也将在未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挖掘低碳科技“最”潜力。在科技的赋能支持下,国家速滑馆不仅以新制冰技术达到碳排趋近于零的效果,还能实现余热回收、精准控温、纵享“丝滑”,以“冬奥史上最快的冰”助力运动员们不断挑战人类纪录极限;“最亮的眼”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高清捕捉跟踪运动员全比赛过程,既做到赛事状态画面全视角覆盖,又为比赛的公平公正提供技术辅助;首次大规模使用冰面投影制造裸眼3D效果,以流光溢彩的光影魅力,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意蕴;奥运村5G信号全覆盖、烹饪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提供无接触式服务、AR、云等多种科技成果创新应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而这仅仅是“科技+”冬奥的冰山一角,科技助力冬奥会深度挖掘低碳潜力,为绿色办奥释放出势不可挡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绿色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此次冬奥会将低碳理念贯穿全程,传递出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号,展现共创美好未来的中国担当。以冬奥为契机,我们也要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在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力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让“绿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亮丽底色。(刘艳萍)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