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金土地 答好“兴农”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从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的危局出发,高度重视新时期“三农”工作,并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

2月25日,2022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意见》紧紧遵循中央一号文件,结合江苏实际对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适逢我们党召开“二十大”的前夕,这也是省委牵挂意味深长、分量格外凝重的庄严承诺,对于协助中央应对百年变局,破解疫情僵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江苏干部应深刻领会《实施意见》精神,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牢牢稳固“三农”这块压舱石,越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地将“三农”工作落到实处。民以“食”安,大国之大的“粮仓”怎么稳?稳面积、增产能、抚民心。

以耕地红线为根本,着力保障粮食供给。文件指出,要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明确全年总产量740亿斤以上。吃饭问题,头等大事。直面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遏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纠正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的误区,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才能守住“谷物基本自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江苏省是国家重点粮仓之一,这740亿斤的重量,能切实增强中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能有效筑牢我国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更是我省发展的“定海神针”。

以高效农业为抓手,扎实推进科技兴农。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文件强调,要强化科技支撑,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大力发展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淘汰落后过时的农耕技术和方式,田间铺设的自动喷头浇灌取代过往靠人工引水的土渠灌溉,既省心省力又高效节水;极目眺望,田成片、网相连、渠相通、农机出入自如,再也难寻那段泥泞的田埂、羊肠的小道;农户开垦着旱能浇、涝能排、冬能暖的现代农田,再也不必春怕旱、秋怕涝、冬怕冻、“靠天吃饭”……依靠现代化农业器具、数字化管理的加持,世代苦耕的“望天田”蜕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我们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度有序、科学严谨,充分发挥现代配套设施支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生态改善的作用。

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稳步提升宜居质量。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全体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成果。文件要求,要聚焦乡村建设,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目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还不高,与群众所盼还有差距,需要我们用行动补齐短板,用实绩赢得民心。首先,要锚定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着眼于道路亮化、农房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用“看得见的变化”留住“忘不掉的乡愁”。其次,要坚持求好不求快的原则,针对我省苏南苏北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问题各不相同的现状,必须分类施策、实事求是,在察民情、问民需的基础上,回应群众关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最后,要做好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准备,面向未来,要持续推进入户改厕革命、紧盯黑臭水体整治、狠抓资源回收利用,实现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千年农耕文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新时代发展中大国,乡村振兴,念兹在兹。粮食是饭碗,更是信心,做好“三农”工作,走好我们自己的“振兴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李航宇)

融媒体编辑:童淮玉

责任编辑: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