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联动 丨代表委员问策长江经济带,呼吁共建“长江创新联合体”

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东流。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次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如今,古今交融的长江,正展现别样的“长江之美”。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再次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2022全国两会期间,现代快报+发起,上海澎湃新闻、浙江天目新闻、新安晚报大皖新闻、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天眼新闻·贵州都市报等七地主流媒体联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问策长江经济带,呼吁联动发展,共建“长江创新联合体”。

【江苏】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3省区市共建共享

滚滚长江,两岸风光无限,文脉更是源远流长。贺云翱建议,推动13个省区市共建共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早日成为长江沿线经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2年1月,我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范围将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纳入综合考虑,涉及13个省区市。“这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重大举措。”为此,贺云翱提出了多方面建议。

在顶层设计方面,他建议各地在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时,要把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作为重点内容纳入规划。同时,推动国家有关部委建立全流域范围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调联动机制。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两岸文物、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厚。基于此,贺云翱建议,联合长江沿线城市统筹推进长江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比如,开展长江沿线文物、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实施以长江文化阐释为核心的长江沿线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长江沿线古镇,尤其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等联合申遗工作。

千古文脉也为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他建议,结合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发展实际,统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比如,推动成都、重庆、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南京、上海等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深度融合产城景、农文旅、交文旅等资源,合力建设世界级长江流域黄金旅游带。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组建创新联合体,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强“长江力量”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沿线各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施卫东建议,应把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汇聚力量提升创新能力。

施卫东说,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尚存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脱离、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主体不均衡、创新要素分布及能力不协调的现象。他建议,要注重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设计有利于创新各主体协同的利益激励机制,推进全国产业技术攻关,从而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施卫东还建议,应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协调不均衡问题。具体来说:一是上、中、下游地区应携手互动合作,上游和中游要发挥自身在重大装备等基础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下游要发挥自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产业技术攻关;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强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信息平台等构建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优化相关制度环境,提升协同创新效率;三是政府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通过财政专项扶持与税收优惠,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统筹全流域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完善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培养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

【上海】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

“对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在吕忠梅看来,《长江保护法》规定了很多非常好的制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法治的思维和方法将制度实实在在落地。吕忠梅认为,要去创新机制,对《长江保护法》的实施,要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她以长江“十年禁渔”为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不光是渔要禁得住,还要让老百姓有生计,不能只解决生态的问题,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吕忠梅说,长江实施“十年禁渔”,很多渔民上岸以后,要保障他们的生活,不仅是低保,还要创造工作岗位,寻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比如让这些渔民能够去种一些可以消除环境污染或者是吸收富营养化物质、有利于环境的水草,让他们能够有收益。

“我们现在也希望能够建立一些示范区,在三峡库区的消落带,能不能在枯水期发展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植物,让农民既能够种植,通过种植业获得收入,同时又不对整个长江的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如果我们能够形成这样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是一种双赢的目的。”吕忠梅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既不是破坏环境、牺牲生态的发展,也不是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发展,要完整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这过程当中有很多探索可以做,也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创造,需要去做一些创新。

【浙江】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科学谋划低碳发展布局

地处长江之尾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守护着“母亲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风华。

“长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淡水源地,同时又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它的生态涵养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长江经济带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刘锐表示,长江从上游到下游,生产生活密度高,环境负荷非常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倡绿色低消耗的生活模式。

“建设好长江经济带首先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谋划低碳发展布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刘锐代表说。

“长江上下游流经城市众多,一方面,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利用流域上每个区段的土地经济,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我们从区域上加强技术和经济的联动,实现较好的资源配置。”刘锐代表表示,各城市间需要建立信息互通、协调共商的机制,做好上下游水质的监督和管理,明确责任目标,做好整体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和开发。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绿飘带”,更是一条“黄金带”,高质量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刘锐表示,浙江要全力推进“两山”转化改革。“浙江需要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她建议,浙江要建立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考评机制,把生态产品价值的开发和保持作为政府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安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建立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机制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地位突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袁亮表示,当务之急之一,就是要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方面聚焦用力。

袁亮说,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位于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属高校学科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对地处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属高校的支持,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袁亮建议,建立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机制,把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作为教育部省部共建2.0内容,加大政策供给,强化实质支持,完善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机制。引导和激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中西部省属高校开展学科合建。支持中西部高校突出优势特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转移转化平台,参与深地原位科学实验等前沿研究,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    

“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省属高校要把眼睛更多地盯住东部标杆。向沪苏浙发达地区高校学习,加强合作,接受辐射,苦练内功,特色发展,围绕区域和行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智力供给和社会需要的适配度,通过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奋力在特色领域和方向上争创一流。”袁亮说。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

各地联动发展建设好长江黄金水道

长江是连接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沿线覆盖11省市,发展潜力巨大。李修松认为,要依托长江的优势资源,沿江各省市联动发展,打造旅游业的超级黄金水道。

李修松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沿江各省市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打造一条“长江黄金旅游线”。在他看来,发展长江黄金水道两岸的沿线旅游,沿江的省市可以从两个方面联合起来:一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作用,目前长江沿线在水运上还有不足。“沿江各省市要加强统一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提升水运能力。”李修松说,提升长江干流航道的通航能力,推动重要航道疏浚,整合港口岸线资源,打造畅通高效的长江黄金水道。

其次,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依托沿线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发展水上旅游,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李修松说,沿线省市要将两岸的自然风光点和历史人文旅游点进行精细策划,并制定统一的规划,联动发展,打造长江黄金旅游带。

【湖北】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

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强化生态补偿机制

提到长江,仲志余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已经连续多年为长江大保护建言。对长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仲志余一直在关注。

仲志余说,长江流域目前还有一些湖泊和支流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环保压力较大。长江流域的湿地、岸线、水生物等相关生态信息的监测,分属不同的部门,只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监测。

2020年的夏天,仲志余在抗击长江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的一线奔波,记忆犹新的是长江防汛的短板,“部分支流的防洪能力不够,一些地方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需要的时候难以启用”,他建议,建设长江水灾害防御体系,利用现代化技术,建设智慧防汛体系。

仲志余还建议,加强湖泊治理,实行江湖、水岸、流域同治,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强化生态补偿机制,持续贯彻长江大保护这一需要“久久为功”的时代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

熊召政建议“十四五”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研究,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进一步发挥生态、文化、旅游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形成“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长江边长大的孩子,熊召政认为,湖北人作为长江文化的受益者、维护者、传播者,弘扬、传播长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使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个载体,应该让每个人把一整条长江放在心里。

“从三江源通天河到入海口,做成一个公园,让每个人、特别是长江流域两岸的民众,通过这个公园,把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重新激发起热爱和珍惜。”熊召政说,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对长江文化、生态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熊召政说,目前长江野生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自然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在萎缩。他建议,把现存的动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等通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比如把一个村或者一个镇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村、保护镇保护起来,或者以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呈现出来。

【重庆】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参事、市林业局原副局长张洪:

打破沿江产业发展惯性,协调沿江产业布局

“要打破沿江产业发展惯性,协调沿江产业布局。”张洪说,长江上中下游的自然特点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沿江替代产业创造了条件。

“长江中上游地区物产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应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和生态化农业,借助下游长三角地区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一体化。”张洪举例说,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推动传统产业的有序转移,进一步放大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他建议,国家成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地发展替代产业实施分类台账管理,出台相应优化审批政策,合理分配招商引资资源。同时,配套建立各省市沿江产业优化布局联席会议制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形成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发展的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

细化区域联合执法工作,推进长江生态保护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在这背后,离不开上中下游各个区域的协同合作。这些年来,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谢德体提交了众多建议。围绕长江保护区域协作工作,他也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学者,谢德体认为长江经济带一衣带水,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同样也不能单打独斗,需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框架协议的签署,也为沿江省市各级法院环境司法协作打下了基础。

“在司法系统当中,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都建立起了区域联动机制,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但围绕区域联合执法工作,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展开联动与合作。”谢德体说,去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按照法律规定,长江流域相关地方根据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规划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谢德体表示,各地可对执法联动区域的界定等内容,对监督执法协作工作进行细化,以此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贵州】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扛起生态担当,巩固绿色安全屏障

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其中一环,生态、经济等方面与长江息息相关。而岩博村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其蒸蒸日上的发展,也一直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余留芬看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岩博村才有机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而在贵州,因生态而发展的村落还有很多,大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贵州作为长江上游唯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们既是责任人,也是受益人,有义务、有责任扛起这份生态担当,保护这片区域的‘绿色血液’,巩固这块绿色安全屏障。”余留芬表示,近年来,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明朗。只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贵州就一定能用生态“绿色”描绘发展“底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上收获全新成绩。

原标题:七地联动 丨代表委员问策长江经济带,呼吁共建“长江创新联合体”

融媒体编辑:潘永勇

责任编辑:白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