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区:农房改善激活公共空间治理新活力

“最近两三年通过农房改善工作,我们村很多老百姓搬进了新小区,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原来的破旧房屋拆除复垦,沟渠塘坝被填平,增加了很多的良田。”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党总支书记杨宝军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村土地集中流转,村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升。”

立足项目规划布局,构建空间治理骨架。在农房改善工作中,淮安区围绕233国道“脊梁骨”、348省道“金丝带”两条主轴,精心编排了40个项目,形成“两带三圈”格局。这一格局形成了全区公共空间治理的鲜明骨架,也成为展现乡村振兴成果的示范带。

突出农房改善引领,发挥环境治理效应。淮安区将公共空间治理与农房改善工作有机融合,按照“四化同步”理念统筹推进,突出农房改善的牵引性、撬动性作用,加快农房改善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小环境的打造,带动周边大环境的有效提升,改善乡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公共空间治理。

做好旧房搬迁复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淮安区做好已拆迁地块的房屋搬迁和土地复垦工作,对搬迁、复垦的土地进行整合、流转,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努力形成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的强大合力。三庄村通过整理连片土地3500亩,推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去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90万元。

升级空间治理版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淮安区优先在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实践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升级版,从集体土地、水面、烂尾厂房、闲置资产等有形资源资产治理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要素治理,探索组建社区资产合作社或管理公司负责统一经营,实现保值增值,让群众共享公共空间治理成果。淮安区石塘镇张兴社区在村集体土地合作社400亩苗圃基地基础上再增加300亩荷藕种植,100亩稻虾共养、80亩亲子体验菜地、50亩采摘园等种植项目,促进了搬迁群众和村集体收入的双增收。(李俊峰 王海俊)

融媒体编辑:宋莹莹

责任编辑: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