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保护伞”

面对网络暴力,以暴制暴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法律才是最为有力的武器。两会期间,“如何遏制网络暴力”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议题。有代表建议,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以有效遏制网络暴力这一不良现象。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新闻,对459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觉得当下网络暴力事件多;90%的受访者觉得网络暴力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90%的受访者支持“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这一调查结果印证了遏制网络暴力刻不容缓。

实名讨论,加强监管。自由讨论社会公共事件,是公众参与社会的方式。5G时代下,当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网络上会立即形成讨论圈群,落实网络实名制,网友便会谨言慎行。网络实名制这一举措将提升网络监管工作效率,也将对网民讨论社会事件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需要各媒体平台加强监管力度,而网络实名制帮能够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上报不良言论,避免网络暴力的形成。

依法治暴,联合惩戒。网络暴力是一个模糊的名词,它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为此,应通过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具体行为、言论,对施暴者和施暴者言论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可通过加强对网民和媒体平台的审查;建立多平台的联合惩戒机制;可将网络暴力纳入个人信用体系等具体措施。从多种角度辅助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增强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

青年主力,正义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总书记对青少年寄予厚望,殷殷嘱托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网民群体中青年作为主力军,在发表相关言论时要做到不忘“正义”的初心,用积极正面的言辞表述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同时应当严于律己,不在公共媒体平台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互联网时代下,事件不断,网暴不止。各地检察院陆续针对一些网络诽谤直接提起公诉,很多人大代表也在两会期间积极提案,这些都无疑是在向社会宣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彰显了让法治成为清朗网络空间“保护伞”的决心和信心。(闵丽)

融媒体编辑:潘永勇

责任编辑: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