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人才发展要量体裁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更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创新“政策、平台、服务”供给,着力破除人才发展“中梗阻”,让人才能量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充分涌流。

人才政策要彰显“个性化”。近年来,各地围绕人才发展目标相继制定出台大量政策,但部分呈现“内容同质化”“需求模糊化”“评价脸谱化”等问题,既影响政府公信,也消耗人才热情。各地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要严格依据“发展所需、企业所急、人才所盼”等地方实际,设置“接地气”的人才政策“门槛”,在评价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向用人主体、落户园区等“东家”赋权,充分发挥其评价人才“首关”作用;在评价标准方面,要既看“显绩”也重“潜绩”,既看能力也看贡献,对一些学历、职称不高但为发展紧缺急需的“专才”“偏才”,可以设立专项或提供破格推荐路径,确保人才引得来、用得好。

载体搭建要嫁接“大平台”。目前,以科研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平台为主要形式的创新载体已成为各地推动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重要抓手,但受限于大院大所数量、规模和供给能力,部分欠发达地区出现“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引进不足甚至反向流出问题。在此情况下,更应精准识变,通过变换思路、变通形式实现“曲径通幽”,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主动走出去,通过建渠道、拓空间将对口院所请进来,探索“借智发展”,实现“借船出海”;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推行“人事关系、研发生活”同“成果转化、生产服务”相分离的“飞地、飞企”人才开发模式,坚持“以用为本”,实现人才、资源、项目共同开发利用。

服务供给需找准“切入点”。优质的服务配套体现的是地方对人才的支撑和包容,旨在有效解决人才发展过程中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放开人才干事创业的手脚。在提供服务时要紧贴人才的急难愁盼,多做“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例如,对于新引进的外地人才,要着重考虑其关心关切的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牛鼻子”问题,除加大“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建设,还需及时跟进购房补贴发放、低价福利住房申请、家属子女安置等服务,同时,要重点关注产业项目人才高度集聚的开发园区,针对性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配套力度,让人才身体住下来,包袱卸下来,心思留下来,事业干起来。(颜锟 姜鹏鹏)

融媒体编辑:袁玥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