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疫情防控下的清明节——云端寄哀思 别样祭扫一样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祀是节日的传统习俗。人们悼念逝去亲友,慎终追远;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今年的清明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市民虽然不能现场扫墓,但代祭扫、“云祭祀”的兴起,既满足了市民清明祭扫的需求,也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倡导文明低碳的清明祭扫新风尚。

“礼到情亦到”的代祭扫

3月28日,一场主题为“共抗疫情 文明祭扫”的清明节代祭扫活动在市永思园公墓开展。这项活动是根据我市3月17日发布的《关于清明祭扫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年第9号)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开展的。《通告》要求,自《通告》发布之日起暂停开展群众现场祭扫活动,各殡葬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一次集体代为祭扫活动。3月28日,市永思园公墓工作人员身披黄丝带,肃然静默,向园内一万余名逝者表达哀思。致公祭词、敬献花篮、鞠躬献礼……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集体代祭扫的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场代祭扫活动有效地消除了因实地祭扫产生的疫情防控隐患,通过简洁却不简单、肃穆不失隆重的仪式,传递市民对已逝亲友的追思凭吊之情,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当下,更加深刻地彰显清明节“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质与内涵。“代祭扫活动中,我将鲜花献给了一位陌生人,虽然我不认识他,但能在疫情防控期间代替别人向逝去亲人祭扫,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好人”、淮安市道德模范冯梦作为群众代表参加了活动。

记者从市永思园公墓管理处了解到,除集体代祭扫外,市永思园还向市民提供多种个性化代祭扫服务,包括代擦拭墓碑、代供奉祭品、代敬献鲜花和黄丝带、代鞠躬致哀、代读家书等。市永思园公墓工作人员还将整个过程录制成视频转发或向逝者家属直播,满足他们寄托哀思的需要。截至4月5日,市永思园清明节期间共提供个性化代祭扫服务200余件。

云端寄哀思祭出新风尚

网上“云祭祀”是代替实地祭扫的一种新方式。从2020年起,市民政部门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引导市民树立文明环保的祭祀观念,推出了“淮安云祭祀”平台。市民在手机上就可以为逝去的亲友建祈福馆,进行献花、上香、祭酒等操作。平台上的公众祈福区域,人们在云端缅怀革命伟人和革命先烈,留下自己的祈福语。“云祭祀”的方式可以有效减轻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防控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市民在“淮安云祭祀”平台上建馆后,可以把对亲友的思念保留在云空间,方便随时随地查看。“淮安云祭祀”平台自推出之日起就深受市民欢迎与好评,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记者从市民政部门获悉,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春节等节日前后20余天均为平台活跃期。今年清明节期间,“淮安云祭祀”平台上的网络祭扫已达161509余人次,清明节当日网络祭扫26586人次,同比增加近8倍。“外婆,我们永远爱您!”“愿我们的父母在天堂幸福快乐!”“今年不能去扫墓,换了一种方式,心意是一样的,我们姊妹都挺好的,你们放心吧!”网友们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祀留言。

记者了解到,近期仍有极少数不知情的市民习惯性地前往实地祭扫,各殡葬服务机构耐心劝返。对此,市民表示理解。

代祭扫、“云祭祀”契合时代精神

对我市取消现场祭扫、开展“云祭祀”的举措,市民表示理解。“90后”市民小王表示,时代在发展,扫墓祭祀的形式要与时俱进;市民金女士说,保障生者的生命健康更为重要,清明祭扫的风俗习惯也要因时制宜。在“淮安发布”微信公众号留言区,网友们均表示支持。网友“Bambi”说:“支持‘云祭扫’,待到疫情结束后,再献菊花寄哀思。”

民俗专家、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陈瑾认为,代祭扫和“云祭祀”等新兴的祭扫方式不仅符合疫情防控要求,而且为人们跨越时空限制,寄托对已逝亲人的怀念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也更加文明和环保,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新风尚。由于“云祭祀”平台具有在云端保存逝者生平文字、遗物照片等功能,对唤醒年轻一代的血脉传承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他表示,清明节的祭扫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和悼念,还是对生者的鼓舞,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云祭祀”,契合清明节的精神文化内涵。

融媒体记者:傅停停 赵启瑞

通讯员:朱怀宝

融媒体编辑:曹盈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