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惠民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由点及面,推开创新之“门”

一扇车门蕴含了多少技术,江苏惠民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最有发言权。在我国,每10辆客车中,7辆客车的车门由这家淮安企业制造。一开一合重复单调的动作背后,是该企业20多年如一日的打破陈规、锐意创新。

单点突破,打下“立足之基”

1995年,和众多国企一样,淮安县汽车修配厂迎来改制。一个生产车门的小车间,外包独立,自负盈亏,惠民公司自此启航。“分出去了,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心里没底。”公司运营总经理林海说,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公司上下很快达成一致——创新,“小企业,资源少,唯有依靠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撬动市场。”

彼时,国内大巴车普遍采用折叠门。这种门分几块,缝隙不可避免,造成车开动后能耗高、噪音大。解决方案不是没有——使用气动外摆门。气动外摆门通过整体外摆实现开合,在如今的客车很常见。但当年,门泵技术掌握在法国公司手里,进口一台要五六千元,很多车企因此望而却步。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惠民公司联系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又通过汉中、盐城道具厂进行实验加工,历时两年多,最终取得成功。“当我们拿着产品去宇通客车时,他们不敢相信一个私人小公司能有这个实力,但检验证明,我们的产品是过硬的。”林海说,公司生产的气动外摆门门泵一经问世销量达到十几万台,国外同类产品售价也随之降至3000元。

此后,公司再接再厉,研发出电动外摆门门泵,适用于小型中巴,进一步巩固市场。到1998年,凭借这两款拳头产品,50多人的惠民公司营收突破5000万元,而此前拥有1200人的汽车修配厂营收只有几百万元。创新的红利,初步释放。

条线延伸,拓展“产品分支”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2007年,杭州公交公司负责人找到惠民公司,采购BRT站台门。“当时,公司没有研发过类似产品,但对BRT站台门市场前景很看好,所以毫不犹豫答应下来。”林海说,公司全体研发人员随即投入研究,由于具有丰富的车门系统研发经验,仅用时2个月,就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当初的决定,眼光长远。几年后,国内BRT线路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济南、郑州、银川、连云港等多个城市纷纷发来订单。如今,惠民公司的BRT站台门及自动售检票系统,市场占有率90%以上。市场地位的取得要靠技术实力支撑,林海介绍,公司生产的站台门可以实现500万次以上开合,远高于100万次的行业标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济南全运会的BRT专线,我们都是站台门供应商。”

如果说站台门是有心栽花,那么塞拉门可以说是无心插柳。这种门打开前,先整体向外推,不占用车内空间,更不会夹到人,既美观、环保又安全。了解到这一技术优势后,惠民公司积极从荷兰引进技术加以改良,以期大规模运用于公交车。出乎意料的是,这种门后来被有轨电车广泛运用,公司也因此开辟出第三大产品线。“很多时候,不是市场要产品我们再研发,而是未雨绸缪,储备好相关技术,随时满足市场需要。”

全面出击,培育“未来种苗”

在车门系统领域独占鳌头的惠民公司,现在又有了更多创新方向,割胶机便是成功范例。“以前橡胶要在半夜找工人割,现在把我们的机器绑在树上,设定定时程序,就可以自动完成。”林海说,公司从去年开始研发割胶机,今年刚量产就销售了500台。此外,公司正在抓紧研发无人扫地车、植保无人机等产品,有望近年投产。“这些产品都是市场前景广又有一定技术门槛的,我们抢先研发,一旦形成技术优势,便会获得持久回报。”

如今,惠民公司不仅是产品的研发者,更是标准的制定者,其牵头制定的《城市客车塞拉门》、参与制定的《客车乘客门门泵》《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专用安全设施技术要求》《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等,均成为标准文件,引领行业发展。

2020年,惠民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谈及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林海说,最大的“法宝”就是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困境中,通过创新,闯出生路;在顺境中,不忘创新,积蓄潜力。”

融媒体记者:王舒 季明稳

通讯员:刘香莉 武慧明

融媒体编辑:袁玥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