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淮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精益求精,汇聚不竭“动”能

54年,大浪淘沙,位于洪泽区的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一直屹立潮头。该公司只生产发动机的一个小部件——气缸套,产品很单一,企业却“马步稳”,任凭市场变化,始终心定如磐,动能不减。

打造硬核产品

爱吉斯海珠的历史要从洪泽县农机修造厂讲起。20世纪60年代,全国实行配给制,生产啥,国家说了算。当时,淮安负责生产拖拉机发动机,细分到洪泽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的是气缸套。这是一种圆筒形零件,活塞在其内部做往复运动,从而产生动力。“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产销不愁,但市场经济时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泉回忆说,当时工厂生产的气缸套技术含量低,高温高压下只能使用8个月左右,产品卖不出去,到了1997年,厂子处于破产边缘。

为应对危机,1998年,洪泽县农机修造厂进行改制,变身江苏爱吉斯海珠机械有限公司,个人承包,自负盈亏,王明泉也就是那时出资成了公司“掌舵人”。“企业要靠产品说话,产品要靠技术撑腰。”王明泉一上任便明确方向,找到山东一所大学,联合研发“等离子合金强化气缸套”,通过特殊工艺有效增加气缸套强度,将使用寿命延长至两年。产品一出,市场追捧,当年就卖出十几万台。到了1999年,前一年还发不出工资的工厂,已经有了100万元的盈利。

找准行业软肋

企业扭亏为盈,王明泉却没有丧失忧患意识。“2000年以后,农用拖拉机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汽车市场很大,我们对汽车发动机却没啥研究。”与联合研发不同,王明泉想到了更快更直接的方法——与捷克企业合资,用市场、股份换技术。合资后,爱吉斯海珠80多名技术人员被轮流派往国外,交流中,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发现了一个新市场——船舶发动机气缸套。和汽车相比,船舶的市场虽小,但国内几乎没有企业做配套,气缸套要么从国外进口,要么船舶企业自己造,成本高,技术含量低。

“强硬攻山头,不如找软肋。”王明泉下决心,进入这个小众市场,投入资金,进行攻关。事实证明,此举极为明智。

2004年,国内两家知名船厂发动机制造企业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此后,王明泉又根据国内船厂的订单,进行针对性研发,不断提升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的想法是,像台积电那样,集中资源做好加工研发,为国内发动机企业做好配套。”如今,爱吉斯海珠已经生产各类发动机气缸套近300种,其中,船舶气缸套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汽车气缸套占有率行业前三,真正成为发动机气缸套领域的中坚力量。

增强发展韧劲

获得成功越大,忧患意识越强。“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我们整个行业都受到冲击,能安稳活下来,就是最大的目标。”谈起未来发展,王明泉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务实低调。

活着,是最低目标,一直活着,却是最高追求。爱吉斯海珠的做法是:练好内功,应对风浪。近年来,公司沉心静气,盯住气缸套一个领域,先后研发出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多项,其中一款“陶瓷合金层强化发动机气缸套”,解决了过去气缸套普遍存在的积碳严重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在高温、严寒等环境下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新品,更优化流程。在公司厂房外墙,“精益制造”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我们购置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设备,改造传统的生产线制造工艺,建成精益制造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各20条,专攻高档发动机气缸套。”王明泉自豪地介绍,随着新厂区一期项目建成,将形成500万只气缸套生产规模,产品研发周期将缩短80%、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质量提升35%、节约制造成本15%以上。

走进公司展厅,一堆专利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牌匾,金光熠熠,格外显眼。爱吉斯海珠像一株仙人掌,绿叶成针,根须深埋,不知不觉间,已走过了半个世纪……

融媒体记者:王舒 季明稳

通讯员:刘香莉 张崇强

融媒体编辑:袁玥

责任编辑: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