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大汛 抗大洪 抢大险 救大灾 我市未雨绸缪全力防汛备汛

5月1日,我省进入汛期。市气象部门分析,根据全国、全省和全市气候趋势预测意见,今年汛期我市天气气候变化较大,暴雨洪涝、强对流、高温热浪、台风等天气均可能出现,要充分做好防汛、防灾准备。

面对今年汛期气候趋势,我市相关工程建设进展如何,隐患排查整改是否到位,防汛应急救援能力怎样?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市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未雨绸缪、超前谋划,严密组织、迅速行动,围绕打造“不淹不涝不旱”城市,紧张有序推进各项防汛备汛工作。

夯实基础

工程建设筑起坚固屏障

工程建设是防汛抗旱的重要保障。在清江浦区,投资7600万元的城市“地下工程”改造项目启动实施,西安路、生产路、通园路、毓秀路、清河新区等低洼易涝片区整治提升加快推进,为“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夯实基础;投资3.8亿元的全域生态河道整治提升工程,全面疏浚整治该区40条184公里河道;投资4300万元的西郊泵站拦污清污、韩侯泵站引河贯通、杨庙泵站电力双回路改造等提升工程,也都在稳步推进中。

不仅是清江浦区,全市各地都在加快有关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特别是水毁工程修复以及应急度汛工程建设项目。目前,盱眙县2020年灾后应急治理鲍集圩行洪区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汪木排河整治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确保汛期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早在1月28日,市防指向各县(区)防指及市直水利工程管理处下发通知,组织开展“拉网式”汛前检查。各地对汛前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薄弱环节高度重视,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狠抓措施贯彻落实,加大除险消险力度,对暂时难以处理完成的,及时督促相关负责单位制定合理的度汛措施及预案,确保安全度汛。

严阵以待

机制体制完善物资储备充足

3月8日,市防指印发《关于提高城市防汛排涝应急能力的通知》,要求各区分级分类划分防汛排涝网格单元区域,组织建立网格化巡查助排机制,落实区域排涝网格化责任,做到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并在相关媒体公布各区域、道路和易积易涝点位责任人名单和联系电话。

“不淹不涝不旱”城市打造,离不开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今年以来,我市根据各地人员变动情况,调整各级防指部门负责人和成员,将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每一条河段、每一座水库、每一个涵闸站,将防汛抗旱首长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贯彻落实到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全覆盖。

同时,我市提前谋划,强化物资器材储备,确保有备无患。在防汛物资配备上,2022年全市新增防汛物资储备价值超1000万元,其中市级新增250万元;计划主汛期前建设完成市级防汛物资西仓库3600平方米,着力提升市级防汛物资储备能力。在救灾减灾物资储备上,全市已建有11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个省级应急物资前置储备点,总仓储面积7800平方米,储备帐篷、应急灯、折叠床、棉衣、棉被等21类生活类救灾物资1.6万件。

着眼实战

应急抢险能力再提升

抢抓防汛备汛窗口期,在夯实防汛减灾基础上,我市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进一步落实应急排涝抢险队伍、应急预案落实等非工程措施,做到“有人员、有设备、有场地、有预案”,全面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健全完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机制。强化部门沟通协作,通过数据互联互通机制、自然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台风实况、水情雨情信息共享,做好预报预警、信息发布。

全面加强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2021年会同应急、武警、消防以及淮阴水建公司等单位,组建200人防汛抢险专业队;今年与淮安蓝天救援队签订合作协议,组建65人防汛抢险救援队伍。目前,28支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共有各类救援车船300余辆、无人机25台、空气呼吸器140套、防化服246套等。

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应急24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度,常态化开展对县区值班值守视频点调。针对春夏天气变化较大、雨水增多的特点,提前对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81个中心城区易涝点进行全面排查。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对全市3525名基层灾害信息员开展分级培训,并全部纳入应急指挥体系,确保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各项部署及时有效落实。 

融媒体记者:唐筱葳

通讯员:缪向华 王瑞程 汪凯

融媒体编辑:童淮玉

责任编辑:曹盈